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札記15(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
2021/02/01 23:01:26瀏覽792|回應6|推薦32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市:麥田出版,1999〔中華民國88年〕

這本書以小說文本討論中國國族主義及臺灣國族主義,這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式,這類研究是歷史系出身的學者所擅長;文學系出身的學者如果做這類研究,常常輕忽歷史脈絡,例如官方檔案、日記、書信、報導等多不重視,而只著重單純的文本分析。這類的研究涉及廣泛的學科知識,如人類學、文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

盧建榮以司馬中原的《流星雨》講中國國族主義,姚嘉文的《白版戶》講臺灣國族主義。盧建榮書中提到丁邦新的《一個中國人的想法》,此小冊子在中華民國76年(1987)發行100萬冊,那時我服義務役預備軍官,也躬逢其盛,讀到了這篇丁邦新的鴻文。抱歉!內容為何,已毫無印象。希望能在網路上找到此文,讓我溫故知新一番。網路搜尋得知,討論丁文的很多,甚至還有一本《一些中國人的想法》結集了何懷碩等人的文章。在討論中國意識及臺灣意識的論著中,也有人引用、評論丁文。這是個複雜的現象。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155876939

 回應文章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03 19:14

胡適教人不要被中國古人「孔丘、朱熹」和外國人「馬克斯、列寧」牽着鼻子走,即是說不要盲從任何權威,也不要附和任何時髦之論(在胡適講這些話的時候,馬列主義在中國正是時髦的思想),而且還要養成慎思明辨的習慣,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於是便可以「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可是後人被俄國美國牽著鼻子走,還引以為榮,莫耐伊!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02 23:11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贈言北大哲學系畢業紀念
祖師東來只是找一個不受惑的人,現在偏偏被蘇俄老大哥和美國老大哥牽著鼻子走。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02 18:58

第二個原因:我們既組成一個知識人論政團體,若只追求民主法治,迴避國族認同,有異心者很容易把反專權政治變成反外來政權,再轉為主張民族分離,追求民主只是幌子。如此一來,台灣的民主選舉便不是選政黨與政府,而是選國家了。所以對國家認同,澄社的態度不能含糊。胡佛兄與我有此主張,但未得到大家贊同。不久澄社中已有人加入立場相反的台教會了,果然很快澄社因成員渾殽而變質。

對照澄社早期2、30名社員名單,後來分道揚鑣,以至澄社名存實亡,令人驚嘆!這一段歷史中,胡佛沒做過社長,但他才是澄社的靈魂人物,志節之堅,不求名位,不與人爭,潔身自愛,貞若金石。雖說世無完人,但我親炙胡兄數十年,回首往事,斯人庶幾近之。

水晶球預測早就寫下了!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21-02-02 22:40 回覆:
這篇是何懷碩的文章。何懷碩在《明報月刊》發表不少文章。何懷碩是個中華文化主義者。他不滿文化藝術跟著蘇聯老大哥走,也不滿跟著美國霸權走。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02 18:55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80928003799-262105?chdtv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02 18:52
http://taiwantt.org.tw/books/cryingtaiwan4/content/1980/19870503-72.htm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21-02-02 22:36 回覆:
這篇文章我看了。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02 00:12
余杰《我盼望早日與艾未未自由辯論》一文(《明報月刊》五月號)表明支持艾未未言論自由的權利,也表明不喜歡艾未未的作風和他的「藝術作品」。啟蒙運動大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我不贊成你的意見,但拼死也要維護你發表意見的權利」,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余杰不含糊的做到了。余杰與劉曉波反對以暴易暴的民椊主義。余杰批評艾青「以私誼取代公義」(引述白樺批判艾青「人格分裂」),遭到艾未未辱罵。所謂「知識分子」,除了正氣與率真、熱誠與敢言之外,還應有其他重要的品質。

  在台灣「戒嚴時期」之末,社會上追求民主自由的空氣高漲之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丁邦新所長在《聯合報》發表了《一個中國人的想法》一文(一九八七年四月九日),四月二十日,我在《中國時報》發表《另一個中國人的想法》與之抗衡。當時海內外各報刊有不少回應文章,形成一個「筆戰」。兩個月後台北久大文化公司出版了部分文章編輯而成《一些中國人的想法》一書。我當時批評丁邦新的心態是「以私恩取代公義」。一個受到「黨國」栽培的流亡學生,學而有成,感恩圖報。看到社會有批評政府的言論,寫文為政府說項,批評國民「訓政」不足,不足以享民主「憲政」。回想二十多年前那場筆戰,可知高級知識人亦不乏以私情取代公義的謬誤。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21-02-02 00:14 回覆:
在艾未未「被失蹤」之前半年,我因應杭州中國美院之邀參加「林風眠誕辰一一〇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另外寫了《林風眠與其成為名畫家的學生——中國美術今日與明日的思考》一文,發表於《明報月刊》今年一月號。文中有一段﹕「時代潮流主宰藝術的價值判斷,藝術家喪失獨立自主的判斷力而不自知。這是當代藝術界可悲的事。更可悲的是藝術界極少有覺悟或有抗逆當代荒謬潮流的勇氣與能力。許多人樂充新潮先鋒,當然也有人因依附潮流而名利兼得。典型的例子如已故名詩人之子,一方面是人權運動的勇者,一方面卻是充當西方後殖民文化的旗手而不自知。何其令人扼腕!」我不直書其名,因為基本上我對維護人權的勇者有敬意。

  但是,我們對藝術家身份的知識分子為中國社會的公義發聲,表達支持與讚美;而對其藝術的良窳(非指其藝術成就的優劣,指其對中國藝術發展方向影響的良窳),我們也不能不加檢討。這才是理性和正確的態度。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21-02-02 00:15 回覆:
二十多年來中國的藝術「新潮」,以西方的前衛藝術馬首是瞻,造成追隨、模倣、抄襲西方當代藝術的狂潮,以為那就是「國際性、世界性、全球化」的大道,就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正途。艾未未現在成為西方前衛藝術的新教主。而且因勇敢參加維權運動,更加聲名大噪。艾未未整理川震死難學生的名字和生日,在每個孩子的生日到來的時候,便將孩子的資料發布在推特上。「劉曉波說,這也許是艾未未最好的一件行為藝術作品。」(見上舉余杰文)西方當代藝術有所謂「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身體藝術」、「裝置藝術」等。中國藝術家把它當「令箭」,亦步亦趨,奉為圭臬。四月十一日台北《中國時報》刊登艾未未在網絡發布一件「行為藝術作品」,稱為《一虎八奶圖》,是一張艾未未(一虎)與四個女子(八奶)全裸照片。這種「藝術家」,能因「維權」受到讚許,就連他的「藝術作品」也跟着「得道升天」,應該贏得讚美嗎?

  這不能不使我想到過去一切都以「蘇聯老大哥」為宗師的時期,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都向蘇聯看齊。留學生以留蘇為首選,俄文為第一外語;繪畫也以蘇式油畫為範式。現在則棄蘇就美。艾未未曾「混迹紐約十二年」,其公寓「為許多中國未來藝術家在美國的中轉站」(見《明報月刊》五月號「艾未未簡介」)。這不禁使人猛省﹕為什麼中國新潮畫家半個多世紀以來,多依附一時之霸權,所謂「強勢文化」,不是蘇聯,便是美國?真正的藝術家對外來之藝術文化,不是有批判的吸收,並創造出現代的中國藝術,卻是不管思想觀念、流派名稱、工具材料到表現形式,一概從西方全盤照搬,以與文化霸權「接軌」為達成中國藝術「世界性、國際化」之目標。這種毫無獨立主體性、西式的「前衛藝術」,豈不是如假包換的自我殖民化的藝術?與大國崛起的願景,是何等巨大的落差?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21-02-02 00:17 回覆:
2011-7-2明報月刊
二〇一一年七月號



知識分子心路中的公義、關懷與承擔 (何懷碩)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