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道」- 傾聽大師李叔同
2009/01/11 03:33:24瀏覽4455|回應15|推薦277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你會唱這首聞名中外的「送別」嗎?

即使不會唱想必也聽過看過吧?! 這首膾炙人口歌曲的作詞者李叔同,是大家印象中的一個傳奇,一個從浪漫的風流才子,戲劇性轉折剃度為僧,成了佛教南山律宗「弘一法師」的人物。跟他有關的敘述,涵括了詩詞、音樂、教育、美術、戲劇、還有書法,各個領域都有著他的傳奇和建樹。

李叔同祖籍浙江,清光緒六年(1880年)出生,我看的這齣大型原創舞劇【天道】,便是由浙江省歌舞劇院擔綱演出的作品,也是第一部根據李叔同故事搬上舞台的劇目。【天道】推出以後在大陸各地造成了轟動,這回來台巡迴交流,台灣方面建議改名為【弘一法師傳奇- 李叔同】,便於人們一目瞭然和接受,分別在桃園、台北、台東、彰化、台南共演出八場。我便是衝著對李叔同的一份好奇去欣賞的。


整齣舞劇從歷史背景和李叔同的生活經歷入手,以延嗣、別親、維新、醒世、求知、志藝、悟禪七個段落,分別詮釋李叔同在人生各階段的心路歷程,編劇和編舞者藉著現代舞、民族舞和京劇的交錯,呈現清末民初那個中外文化高度交流衝擊的時空,音樂上更以中西樂各自也相輔穿插的運用,成功演譯了快速轉變的時代氛圍,將故事概括呈現,更明白披露了李叔同生平一樁樁有「憾」的事。

整齣劇作只有舞蹈和音樂,沒有一句對白,除了一些有著耳熟能詳知名故事的芭蕾舞劇外,若是不熟故事的人,要看懂劇情其實有點困難度,但的確很特別,因為真正的好故事值得全神貫注,這種純粹以舞和音樂作傳的方式,觀賞者必須很專心去看去聽去體會,所以咀嚼起來格外深刻。

擔綱的浙江省歌舞劇院是一個很傑出的團隊,演員個個基本功紮實洗鍊,表現不凡,飾演主角李叔同的劉福洋更是我目前親眼所見最出色的華人男舞者,無論芭蕾、武功、身段都漂亮,表情肢體語言更是豐富,成功的詮釋了李叔同在人生長河的各個渡口,面對各種蒼茫、各種壓力、各種情緒糾結的景況,而且他身體的彈性和柔韌度絕佳,流動氣息張弛間收放自如,許多高難度動作更是讓人驚艷,所以謝幕時很難得的讓全場觀眾起立鼓掌。

這情形在地域觀念濃厚和民情比較保守的台南是很難得的,除了少數國外團隊,來自大陸的演出團體我幾乎沒看過,可見他多麼成功的詮釋了一代大師而讓人感動,而我也爲台南鄉親優質寬容的觀賞品味和禮貌深深感動驕傲。

ㄟ......,對了,他也是我唯一送上節目冊索取簽名的表演者,我不太看帥哥的耶,但看在那麼出色的舞演技和氣質,和故事主角李叔同特殊人物的傳奇加持下,忍不住湊上前去,哇,近看還真是個大帥哥,笑容也迷人喔~

 

˙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有很顯赫的家世,雖是三姨太所生,可父親李世珍卻是一名進士,與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同年參加會試,也是摯友。李世珍後來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鹽商,還兼營銀號,可說是家財萬貫。但他5歲那年,李世珍就去世了。由母親和兄長照顧他長大。

李叔同資賦優異,七歲就有日誦五百,過目不忘的本領。十二歲時因為學訓詁、爾雅、等書,對說文解字起了興趣,開始臨摹秦篆,涉入金石之學。十四歲更力摹勤練篆書,十五歲吟詠作詩,已經出現「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佳句;到戲班看演出,又激起對京劇的興趣成了票友,這樣長期浸淫詩詞歌賦、金石書畫的環境下,奠定了他在各方面廣博的基礎和知識。

後來他到上海就讀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受教於教育家蔡元培,求學期間仍然從事各種藝術活動,因為文才超群深獲人們稱讚。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東京學習西洋畫和音樂,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繪畫的先驅知識分子,也是我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期間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主攻鋼琴,還編輯出版了一本中國最早的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流日期間,並且跟同學創辦業餘性「春柳社」話劇團體,反串演出《茶花女》,在日本造成話題,也開中國話劇之先河。

 

1910年李叔同攜日本妻子回國時,家道已中落,爲生活陸續任教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上海城東女子學校教音樂、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京高等師範學校教音樂和美術,當時的中國在音樂和畫畫方面很少正式的科班教育,他爲近代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

1918年他出人意表的跑到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震撼了當時學術界和文化界,時至今日餘響仍不絕。比較可惜的是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在藝術方面,只保留了書法,而開始弘揚佛教律宗,以戒行著稱。24年後,距他63歲生日還差10天時,功德圓滿,安祥圓寂於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過世後被尊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觀諸李叔同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不但為世人留下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且不論處在什麼境況舞台上,演出處處恰如其分、表現精彩,可說是中國歷來無論在絢麗至極境或平淡勵簡況味中,都是最典型出色的人物。


在搜尋李叔同資料時,我特別注意到,他雖身處豪門,卻宅心仁厚,對其兄長待人處事重富貴輕貧賤反感,於是反其道而行,善待貧苦,輕視富人,這心態也延申到他的教育精神,他經常對學生說有關做人與藝術的準則;認為要做一個文藝家,必先做個好人。所以對弟子的教育首重「器識」,其次才是「文藝」,他的同事夏丏尊就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緣故。」正因為他是「一位注重人格感化的教育家」。

這段教書期間,也是他個人創作的黃金時期,不僅發表了許多意境脫俗的文學、書畫和音樂作品,饗宴了當代人心,啟迪了人們美的情操,更感染了後人對藝術與美的具體追求。更因他帶著胸懷傳承的使命感,嘗試為後人開闢通向新時代藝術的道路,驚世駭俗的開創了中國美術教育的裸體寫生課程,在當時保守的民風下可引起了很大爭議呢。另外,他也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

不過也因為藝術家先天那份對人世觸覺的特有靈犀,使他感於生命華年短暫易逝,世間眾生的病苦有誰能扶持的心念,在嘗試斷食成功和多次習靜聽法後,他終於決定皈依三寶,獻身佛道,時年39 歲。而且他作的是苦行僧,四方雲水行腳同時寫經弘法,終生刻苦修行,這模式也為佛門立下千峰一月的宿昔典範。 

 

    

當我觀看李叔同的這些生命歷程,不禁想到這幾乎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經歷的好幾倍精彩。

所以當讀到夏丏尊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對他的描寫:『「在他,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粉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毛巾好,白菜好,萊菔好,鹹苦的蔬菜好。」;「甚麼都有味,甚麼都了不得。」能在瑣屑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滋味」,能以歡愉的心觀照出世間的「本來面目」,這種自在的人生,光明的心地,一如「光明殊皎潔」的涼月,是何等「了不得」的風光!』-- 竟忍不住要落淚,聯想到自己總是那樣萬般勘不破,日日擁盡嗔癡愛怨,心緒總如日月陰晴在輾轉,這一生想必無法逃脫得了凡塵輪迴,恐怕是萬萬難修到那樣境界的吧....。

再看他臨終前寄給好友夏丏尊和得意門生劉質平的空明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說盡了從李叔同到弘一大師這段生命旅程的自覺與自省,也道遍他那深遂高潔的靈魂,和恬淡自如而圓滿的藝術傳奇,更留給後人無盡的懷想與傳頌。而他圓寂前的遺墨「悲欣交集」,更為自己一生的浪漫和莊嚴做了最極致的總結。

說起我輩凡人,若能在生時思及死,便已足堪稱深慮。但若像弘一法師這樣,無論生前死後都憑藉了超常的智慧,給世人許多思考的方向和探索,就非哲人不能為了。

弘一法師一生在俗三十九年,在佛二十四年,一世人活得光明磊落、瀟灑自如、無私無礙,一如他那首「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的小詩,是對花開的期許,對後輩的關照,也是自己一生「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的寫照。如此紋彩深邃的一生行狀,幾乎便是一本寫不完的哲學人生啊!!

沒有慧根,不過感動之餘,不禁也步隨前人步伐捻來:「生年無常,人事難揣,葉生如來,花魂精彩,素性盡情,曷各採摘,步燦蓮華,純心無礙」,唉,只是我這一介俗人的小小感懷......。

想到這一世人生行旅,一路走來要穿越各個關口,恁如何總都會有憾的吧,而我們能做的,是不是就是審己度性和盡力呢?

散場後走出藝術中心,演藝廳大廈和旁邊長榮桂冠大樓形成的夾道如同一只風櫃,將北風捲送的更狂,兩旁行道樹滿株狂舞,又正值寒流來襲,低溫凜凜,更教人抖縮不已。

想起日來聽聞各種人事的多舛,老常跟著失魂沮喪,不過今日我試圖正面去想,也許如是酷冬是更要彰顯春來的可貴,告訴我們存在和擁有的幸福;所以冬眠的我圖振,寫下賞戲後深深觀感,更切切盼望,真誠祈禱,希望自己,希望所有親愛的朋友,都能學會惜緣感恩,珍惜把握,人生何短何蒼茫,莫失莫負,切莫留憾.....。 


這便是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嗎?

 


柯以敏 - 河流
詞:姚謙 曲:鮑比達 

這應該就是緣份吧 
生命足跡步步與你結伴 
多少次笑中的淚 已匯成了海洋 
裝進記憶行囊

這應該就叫人生吧 
來不及保留又變了個樣 
多少次在淚中的笑 交錯的時光 
夢中又回味又不禁要感嘆

在匆匆人生的河流上 
愛與被愛不知不覺編成了一張網
就算難免有心傷 不要你償 
因為我心甘情願與你糾纏
今生今世 清晨到夜晚 
一直到生命曲終人散

你和我沿著人生匆匆的河流上 
愛與被愛不知不覺編織成了一張網
就萛命運中的浪 沖吧撞吧打擾吧 
拆不散 注定相守的情感 
我想莫非就是緣份吧 
讓我就你相戀一生吧 
不愛不散



人生長河,時時有險流,也處處是渡口,衝擊處可能滅頂,卻也許更會是轉機....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 - 李叔同

˙傾聽大師 李叔同

˙華人音樂家 李叔同(弘一大師)

˙李叔同:多才多藝的啟蒙音樂家

 

親愛的朋友,您的留言我都看到了,衷心感謝不曾相忘,抱歉無法一一回覆,更抱歉冬日裡我是如此疏懶,來日....,來日必登門賞文銘謝,後花園版主再次感恩~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ymds&aid=255307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Wow, Jack !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1,11 果然有好事發生
2009/01/11 13:33
人存在的價值 
絕對不是為了迎合 or 在意某些人的喜惡

也來張慵懶過後的清新脫俗照片

那照片欄 XX 閃來閃去的  要打住也打不著

1,11 果然有好事發生 >>>  看到一篇好文


傻傻(yymds) 於 2009-01-15 00:15 回覆:

Jack:

謝謝你的鼓勵,你真的是個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朋友。

不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居然叫我換照片??!!  我自己的嗎??

欸欸欸,咳咳咳,我可不想幫一堆人收驚,那工事太大了....


小帥哥~女人可以這樣過日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來後園每次都開了心靈的視窗
2009/01/11 11:20

那首送別有唱過,好像記憶中都是在畢業時候

同學們的眼淚都不受控制的流下

弘一法師留下的精神食糧給後代的人享用不盡

感謝傻傻那麼努力的做功課讓好多人受惠

傻傻(yymds) 於 2009-01-15 00:30 回覆:

帥老哥~

偶唱的畢業歌不是這鍋捏,你棉那時候唱送別哭喔? 喔喔,你眠那時候低輪比較感性喔~

做功課嘛....,因為這幾個月的失心,看了好幾場表演都沒有留下記錄,有時也難免會後悔。我總想,對自己這個部落格的定義,是記錄自己生命歷程的地方,留予他年說夢痕,將來我若有一天回來回首,看到文字會想起當時的情緒和心境,或做了什麼,有了感動不寫,那錯過的也將永遠不會回來,也對不起自己,而且這齣劇一直講的就是「憾」,所以,回來後說寫就寫了~

無論如何,我自己才是受惠最多的人,所以應該是我要說感謝大家的不棄呢~


Bri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2009/01/11 10:36
這篇文章看得出不但做了很多功課,而且是用心去寫的,非常精彩。尤以後半部分的文字娓娓道來,議述俱佳,讀後讓人擊節,回味再三。

冬天過後就是春天,期待你更多的好文。
傻傻(yymds) 於 2009-01-15 10:13 回覆:

Brick:

謝謝你,「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認識像你這樣人文涵蘊豐富的作者,真是玩部落格最大的收穫。我不夠格比上詩裡寫的梅花,但是因為得到這樣善意的鼓勵,便也厚著顏自覺矜貴了起來,這寬容,願銘記~

便來步這

陸游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的韻填個詞, 聊表感恩吧 ~

【卜算子˙ 冬至】
瑞雪漫天紛,百草尋芳主。狂舞行雲悵作愁,幻落湖心雨。
也想鎖春茵,恐教紅顏妒。一縷輕衣墜土塵,但爲伊人故。

久未填詞了,文思早已生疏,來日得閒再精修,才得配你的好音樂~~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李叔同
2009/01/11 08:54

我是先認識這首詩才認識李叔同的,是我珍藏在心中許多年的一首詩

披發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于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國,忍辜負。

傻傻(yymds) 於 2009-01-15 01:25 回覆:

親愛的天空~

好詩,所以李叔同其實也有他救國熱血激昂的一面~

看到這詩,我想到本事上寫著,戊戌維新失敗,六君子被害,八國聯軍入侵,國事危急衰敗,李叔同借著黃天霸的口痛聲喟嘆:「感慨滄桑變,風卷旌旗走,河山悲故國,不禁淚從重....。」便是這樣的家國憂煩吧.....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文如見人
2009/01/11 08:48
這麼精彩的好文章稍來傻傻安好的訊息,即使不見傻傻回應,我們也安心接受傻傻健康式的慵懶!
傻傻(yymds) 於 2009-01-15 01:28 回覆:

親愛的雪人娘:

真不好意思讓你操心了,畢竟心態幼稚,總任性而為,不該不該~~~

真真但願能早日學到雪人娘的睿智豁達~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