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8 10:33:27瀏覽8234|回應0|推薦13 | |
今天有朋友到安東店買麵包,她怯生生的問我,「我朋友說,根本不可能全部用自養酵母做麵包,那樣根本發不起來,一定要加一點商業酵母?」 她的語氣不是質疑,是疑惑,因為我一直強調,我都是用全自養酵母做麵包,也就是完全使用自養酵母,不添加外購的酵母,而且我們的自養酵母是續養了五、六年的酵母。可她朋友斬釘截鐵的告訴她,不可能,全用自養酵母做出來的麵包會很硬,發酵力很差.....。 對我來說,對這樣的話不會感到訝異,就像有朋友會說,有些店是騙人的,根本是用商業酵母,還說是天然酵母,騙人! 我聽了總笑笑的告訴他們,沒有騙人,只是行銷語言,天然的相反詞就合成,酵母並無合成的,都是天然的生物。只是早年用商業酵母引起某些消費者不適,當大家認為自養酵母成為健康概念,就用了「天然酵母」這個名詞以資區別後,行銷專家就想出這個點子,讓大家繼續支持他們的產品。
話說到此,我又愛不厭其煩的再說明這中間的差別,因為台灣最愛跟流行的日本都開始量產天然酵母,可見這是一股未來的麵包消費市場區塊。
追溯麵包源頭,許多人都知道,最早的麵包是一桶忘了烤的麵餅糊,隔天已發酵,人類老祖先試著拿去烤,發現口感比較好,就開始試著讓麵糰自然發酵。所以,天然酵母群是存在自然中的一個族群,只要自己去「抓養」就有。 這個方法用了上千年,工業革命後,科學發達,有人找出讓麵包膨脹的原因,那就是酵母yeast,而且找到發酵力最強的菌株。在科學方法下,大量繁殖這些繁殖力強的菌株,再乾燥出售,就是商業酵母的雛型。 所以,自養酵母和商業酵母差別就在於一個是完整的天然菌株群,而且隨著環境會出現物競天擇結果,菌株群裡的種類有些差異(美國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一個是經篩選且在控制環境中大量繁殖的精英菌株。
這從英文單字,就可看出端倪,他們稱自養酵母starter,不是yeast,因為自養酵母裡不只是酵母,還有天然菌種;只有商業酵母稱yeast,因為裡面只有yeast,別無他物。
為了市場,日本和法國的酵母公司都開始量產starter,他們的成分,我沒去研究,不敢多言。但大量生產及販售過程中,需要增加什麼外控因子,這是值得關注的地方。
廢話一堆後,言歸正傳。自古到工業革命前,所有的麵包師傅都是百分百使用自養酵母,要用酵母就要自己培養、續養,沒得買。
總結,百分之百使用自養酵母,不添加一丁點量產販售的酵母,絕對可行。唯一的缺點就是,功夫再好,口感一定比較扎實,沒法像商業酵母做的那樣的鬆軟。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少消費者就愛這傳統的口感。 在摸索酵母的過程中,我早就知道歐美許多麵包坊標榜自養酵母(sourdough bread)麵包時,會少量添加商業酵母yeast增加發酵力。法國的麵包規定就容許少量的添加。
不過,我從來就沒想要添加商業酵母,而且堅持到現在。不是自命清高,而是,許多事要靠自己努力去摸索,不要因為有巧門就不去努力。要做就做百分百、道地的自養酵母麵包,今天加千分0.1,客人覺得不夠,或是自己功夫稍有閃失,明天就變千分之0.2,後天是0.3,0.4,.....。
前人可以,我們一定可以做到,只要夠努力,夠認真,夠真誠的面對自己養的酵母。而我們真的做到了。現在的口感會更扎實,是因我們還堅持添加20%的自磨雜糧粉(這個比例對許多麵包店來說,早就標榜是雜糧麵包了),幾乎無筋度的自磨雜糧粉是雙重減弱發酵力,一則降低整體的筋度,再者自磨粉的麩皮會刺破筋膜,讓麵糰遇熱時「消風」。
坊間麵包店真要百分百使用自養酵母,其實很簡單,但也很難。簡單是技術並沒那麼深奧,要的是有真心和用心。難在於師傅和老闆是否願意這麼費工,且容忍某部分口感和酸度的差異。最終是回到消費端,大家是否要支持這樣的改變。
最後,我想再提一次,不論是商業酵母或部分自養酵母到全自養酵母做出來的麵包,請不要用二分法去定論,硬要說哪個是好的,哪個是不好。「只有選擇的結果,沒有好不好的問題」。每種方法都有他必要的因素,從市場到時間成本等等。選擇你想要的,別人的方法並非不好。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