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10 10:53:23瀏覽373|回應0|推薦8 | |
關於健康,我們有些根深柢固的觀念,那就是站著比坐著好、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以及好的睡眠品質非常重要。 只是,真是如此?如果是,又該如何將這些對健康有益的活動分配入每天24小時日常?近期有一則針對減少心臟病、糖尿病生成風險的研究報告指出: 睡眠:8.3小時 站立:5.2小時 坐姿:6小時 輕量活動:2.2小時 中度活動:2.2小時 激烈活動:5.2小時 這份數據乃是研究人員針對超過2000人配戴可解讀身體行為的感應器,進行為期7天的觀察,檢視參與者腰圍、血糖和胰島素的變化,再根據健康風險評分指標,建立研究模式而成。 進而發現,低強度輕量活動(每分鐘行走少於100步),像是走到飲水機、浴室或隨興散步等等,這些零碎的步行可累積計算,能適時控制血糖,有益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 此外如果定期進行輕度體力活動(每小時步行3-5分鐘),能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午餐後。 不過研究人員也特別表示,此項研究結果較為片面,因為無法確知參與者的生活模式是否成為變因,也無法看出,如果以此數據安排一天的活動做法是否因而改變既有的生活型態,進而發生其他變化。 但並不意味,此等研究缺乏意義,而是可當作一個大方向的指標,減少坐著的時間、增加站立和輕度活動或保持固定中度或重度活動的習慣,並且將每日睡足7.5-9小時為目標,都能有助於身體健康。 這些都不難做到,像是減少滑手機、追劇的時間,選擇搭乘運輸工具通勤而非開車,盡量早點上床睡覺等等。 將這些細微改變放入心中,逐日提醒自己做出改變,健康也就悄悄成為日常之一。
※文章內容出處|https://reurl.cc/VzQ6nb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