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大腦、睡眠與夢……
2024/01/03 08:11:00瀏覽362|回應0|推薦11

當我們睡著的時候,大腦也跟著休息了嗎?

當然不,除了持續對身體發號施令,維持如常運作,好保有生命力之外,睡眠也是一種腦力活動,每人每日正常的七八個小時睡眠可分為一兩個小時的深沉睡眠以及三到四個小時的淺度睡眠,其他則是快速動眼期睡眠(rapid-eye-movement,REM):也稱作矛盾睡眠(paradoxical sleep)階段,同時也是夢境發生的階段,當然夢境在其他階段也會發生只是頻率偏低,唯有在REM發生的夢境,大腦最容易記憶,尤其當REM發生在睡醒前最後一小時之際特別顯著,因此當我們被鬧鐘吵醒或因夢而醒,對夢境的種種內容總是記憶猶新,一旦夢境奇特或可怖,我們更會和親友提及,所以大腦也就更難以忘記。

矛盾睡眠可預防睡太沉而被攻擊

對於夢境的成形、內容仍屬於神秘範疇,有史以來,各專家學者的研究依舊持續中,然而夢使得大腦持續運作,內容可能延伸自當日所發生事件而起的各種想法,這類作用有助於我們在清醒的時候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是我們熟悉的「隱喻」意境。

對科學家而言,研究夢境並不容易,因為無法透過觀察瞭解人們睡著的時候究竟發生什麼事,不過仍能透過大腦影像發現當人們作夢時,大腦的確產生相對應的活動模式。基本上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作夢,即便是鴨嘴獸和針鼴,當其身體處於合適的溫度狀態下也可能經歷類似作夢的過程,這可透過觀察牠們大腦活動狀況和睡眠與人類快速動眼期睡眠相似而得出。至於進化程度較低的物種,則可能無夢一覺到天明,如沒有大腦的水母,儘管也有睡眠時期但卻缺乏矛盾睡眠常見的生理和行為。

人們的快速動眼期具週期性,每晚約90-120分鐘發生一次,是一種保護機制,預防我們因為睡得太沉而無法發現可能發生的危險狀況,像是被攻擊等。也有科學家認為,作夢是為了預防大腦和身體變冷,通常睡眠期間,身體的核心溫度偏高,當我們必須對外來的危險做出反應,處於夢境階段時更容易清醒。

人們感冒發燒時,作夢頻率偏低

當人處於矛盾睡眠期間,大腦會在某段時間進入活躍模式,一如常用於潛水艇的潛望鏡,讓我們可以在水下觀察水面動靜,大腦也藉此觀察事物表面,進而造成潛意識的發生,讓我們有機會探究深沉的潛意識。研究數據也顯示,當感冒發燒時,我們作夢的頻率偏低,因為發燒時,大腦不太可能進入矛盾睡眠階段,不過一旦作夢,內容可能比平日更加黑暗和弔詭。

為何矛盾睡眠時間不長?因為大腦較難在此期間調節身體溫度;為了保護身體,大腦會試圖跳過矛盾睡眠階段,好調節身體溫度,這也是相對於寒冷的冬季,夏天總是比較少作夢。

此外,研究大腦活動的腦波圖也顯示快速動眼期睡眠有助於健全大腦功能,一如深層睡眠有助於恢復身體體力,作夢也能幫助我們「沖洗」神經迴路,就分子層面而言,協助腦袋思想的化學物質會被當天認知活動扭曲,深層睡眠可以讓它們恢復到最初的狀態,此外大腦也會透過由淋巴系統所控制的的腦脊髓液「清洗」。

而讓記憶和感受有其秩序,是快速動眼期睡眠的常態任務,我們的大腦會藉此階段鞏固程序記憶(像是如何完成任務)和情緒,尤其對於較少作夢的其他睡眠階段,這等功能非常重要。

想法和感覺在睡眠期間重組或遺忘

還有,人類體內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會越晚產量越多,根據研究發現,身體體內皮質醇含量多寡可能會影響大腦鞏固記憶的類型甚至影響夢的類型,換言之,夢境的美好或弔詭甚至可怖與皮質醇含量有絕對關係。

不同階段的睡眠狀態也能鞏固或消除一天大腦活動有用或不太重要的訊息,其實我們一天活動的安排順序在睡覺的時候已經悄悄進行,這也是我們常夢見白天所發生事情的原因。有時我們的想法和感覺也會在睡眠期間被重組或當成垃圾丟棄(忘記),這也是我們經常體驗到的所謂意識;當隨機的想法和感受以不尋常又奇妙的方式混合出現,可能也是奇特夢境發生的原因,當然白天所經歷的種種人事物所造成的創傷也可能衍生成噩夢或教自己痛苦的夢境。

一如我們所熟知,有些夢境具有預測未來或者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有些民族將夢當成是通往另一種現實的窗口,透過夢,我們可以推想各種可能性。

儘管透過科學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夢能調節體溫、對於身體分子和神經的影響力也具體而微,然而對於心理和精神層面可能造成的影響仍屬於未知的荒漠。也許我們大腦存在的意義最大原因就是為了理解事物,有史以來,不同民族透過不同方式像是鳥、飲用過茶葉、咖啡渣、行星(星象)、塔羅、八卦等等探勘未知,企圖從中找到觀測未來的依據,但對於夢,無分國界、民族都認為它不僅僅是隨機的一種神經功能,而科學史甚至讓我們瞭解,某些被認為神奇的夢境、現象,無論好壞,在日後卻發現其實是可以理解甚至被控制。

你最近也做夢了嗎?是否還記得夢境?甚至在醒後急忙查看夢境可能代表的涵義?而最後是否驗證夢境成真?

備註:文稿改寫自「The Conversation」網站|https://reurl.cc/G4bMXZ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uling.maggie&aid=18021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