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9 23:24:12瀏覽360|回應0|推薦4 | |
在《莊子》內篇中的人間世提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在金錢、權位掛帥的時代,不怎麼有用就是被淘汰的警訊,儘管委屈求全可以保存自己,但更想要讓自己成功,因此在還沒成功時,有些人就這樣被後人或前輩打壓下去,不是被迫離職就是受到傷害,但真的就只能守著「無用」而讓自己默默地委身在一旁,在現今的社會,如此行徑恐怕過於消極了些,唯有「順應自然」才有可能讓自己發光,但又不會光芒過度,懂得保護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如同有健康才能衝刺事業、創造輝煌的成就。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木匠看到櫟社樹很大,看起很有用的樣子,因此吸引不少人觀看,連木匠的弟子都靠過去看,但木匠卻正眼都不瞧,然而木匠指出這樹這是無用的樹,造船船沉、造器具容易損壞,所以認定這是無用的樹木,當然這是木匠自己的想法,站在世俗觀點,評斷事物是不是有用這是人之常情,類似的故事在另一段也有提及,南伯子看到一棵大樹,一看直接想到這樹可能有特殊用途,但靠近後發現這樹根本沒用,難怪它可以長到這麼大,沒人傷害它,因為被人認定成無用。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 有用與無用是個人的觀點,美學家朱光潛曾在〈我們對於一顆古松的三種態度〉指出這樣的觀點:「木商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製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連它、植物學家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畫家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 由此可知有用、無用的觀點都沒有錯,只是不同的看法而已,只是當人用有用的觀點審視萬物時,不自覺將萬物標上價格,價高者用之、價低者可能連正眼都不瞧見,這對萬物而言是不公平的,「評價」是人給的,並不是與身俱來的必要生存之物,但往往普羅大眾總是追求著評價,網路拍賣要評價、人跟人相處也要看評價、買東西也要看品牌評價、挑另一半也要打探學經歷和總財產價值,似乎評價低的就翻不了身,也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身價得拼命,假文憑、多賺點錢、為了讓廣告被看到,請高人氣明星代言,然而櫟社樹為了生存,選擇了無用之用,桃李因為有用而無法壽終,甚至是受苦受難,這樣的選擇也是個人意志,樹會認為人根本沒有權利判定它是有用、無用,對他而言,這樣就是有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依莊子觀點,樹木是自招砍伐的,桂皮可食用,所以桂樹被砍;漆可用,所以漆樹被割,然而前面的櫟社樹無用,所以可以保全自己,讓自己長得那麼高大、長壽。 只是,該衝刺的時候還是得衝刺,該追求的時候還是得追求,不見得要像桃李那樣出鋒頭,也不用像櫟社樹那麼消極低調,適時地保護自己,往前衝刺時記得看看後頭,停駐腳步時思考下一步要怎麼出發,是否能順應環境,不要過於衝動,忽略自身的安危,過於有用或許會招來忌妒,還會招來羞辱和滅亡,唯有看清環境,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出發。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雖然顏回基於想救治衛國,但孔子認為顏回雖然品行忠厚誠實可信,卻不明白對方之意氣,而極力在暴人之前闡述以仁義為準則之言,因此暴人對於此種善意心生厭惡,可能會對顏回不利。 顏回這樣的行徑在一般人的解讀下是「有用」,而過度「有用」的下場就是招致滅亡,因此孔子要顏回踩踩煞車,想一下環境是怎樣,是否該直接往前衝,就算是想有所作為,也要考慮到自身安全,順應自然,不要一味往前衝,略過違背環境的結果。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