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9 21:09:42瀏覽495|回應0|推薦8 | |
俗話說:「事出必有因。」相對地,想要人民或敵人信服也要有原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需要編製一堆理由或是神蹟來讓人民相信,甚至認同他或她是唯一領導人民的最佳候選人,在西方聖經裡,也有摩西借用神之力來顯神蹟,讓埃及人認為他是上帝派來拯救被淪為奴隸的那群人,甚至要讓那群人看到上帝是存在的、值得追尋的,這也是神蹟存在的理由—讓人信服,以及追隨。 前面提到的神蹟只是參考,證明神蹟存在背後的簡單理由,此文主要的部分還是以留侯張良為主,在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有提到以下的資訊:張良是韓人,後來秦人滅韓,張良曾經想要有擊秦始皇的動機,也實行了,但是他沒有成功,後來很幸運地逃過一劫,沒有被抓去,他沒有死真的是天注定他要成為輔佐漢高祖劉邦勝過項羽?這點或許是意外,也或許是天的安排,無從用科學的角度分析。 再來的事情就更妙了,這一段後來宋代的蘇軾也有寫一篇文翻案,這文叫做<留侯論>,張良在橋上遇上一個老人,張良與那老人素不相識,但那老人卻要求張良幫他穿鞋,張良起初很生氣,根本認為老人在侮辱他,甚至想毆打他,但他忍下來,跪下來幫那老人穿鞋,老人很滿意,於是要張良在五日後早晨在橋上等他,但第一次張良比老人晚到,老人叫他五天後同一時間再來,後來老人給張良一本兵書就離開了,張良收到書後便努力研讀,後來真的幫了劉邦建國。 重點不是這段故事,而是那個老人的來歷,蘇軾認為那老人可能是秦代隱居的一個長者,而司馬遷認為那老人是一顆石頭變的,所以又有黃石公之稱,在更點出重點,蘇軾認為老人是人類,而司馬遷認為老人是神仙,兩篇文同樣都是在寫張良,重點卻不同,司馬遷認為張良從神仙那裡拿到兵書,所以後來才輔佐劉邦建國,甚至還從項羽手上搶到稱王寶座,但是蘇軾卻認為老人賜予張良兵書並非重點,而是教導張良知道要「忍」,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這是兩篇文的差異之處,也是司馬遷和蘇軾的文章重點所在。 筆者的想法大抵接近宋代蘇軾的說法,這種說法比較寫實,但也缺少了神話色彩,到底張良這位留名於歷史上如此久的偉人,為何是偉人呢?是因為他輔佐劉邦?我不能否認司馬遷的黃石公論是比較有故事性,帶有傳說色彩,但也是因為帶著傳說色彩,讓張良的這段故事流傳到現在,當然蘇軾的講法可能與當時宋代的文學背景風氣有關聯,時代與文人是息息相關的,關於需不需要神蹟這點本者是抱持著可能的心態,但不全然相信。 一個偉人真的需要事蹟?筆者認為事蹟或許是必要的,但本人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若張良是個無才之人,就算是神仙下凡讓他成了皇帝,也不會變成讓人歌功頌德的偉人,所以怎樣的人需要神蹟呢?不但要有能力還有機會,若是沒機會,有能力有神蹟也是枉然,因此筆者認為張良是幸運的,他的神蹟雖然神奇,但筆者只認為是輔助,就像是一輛好的跑車加滿油,可以跑千里遠,一切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自己,而不是歸功於神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