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6 08:02:50瀏覽1333|回應0|推薦6 | |
紙戲人(KAMISHIBAI MAN) 文.圖/艾倫.賽伊(Allen Say) 翻譯/劉清彥 原文出版日期/2005年 中文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和英出版社 本書的作者艾倫.賽伊以《The Boy of The Three-Year Nap》一書於1987年獲美國凱迪克銀牌獎,1994年又再以《Grandfather’s Journey》獲凱迪克金牌大獎。他出生於日本橫濱,十六歲時隨父親移民美國,在日本的童年生活經驗成了《紙戲人》的創作靈感。 《紙戲人》在美出版時頗獲好評,蝴蝶頁上引用了三則美國當地的書評讚譽,其中美國出版人週刊書評的一段話,可說是點出了本書的精髓。是這麼說的:「Allen Say在這本圖畫書中,同時觀照了老年人、文化變遷,以及科技進步卻失去人的溫暖等多項主題,雖然意涵深遠,讀來毫不沉重,尤其作者高明的緊扣紙戲人角色,成功述說了一個好聽的故事。」 「紙戲人」指的是利用紙上的圖畫來說演故事的表演者,在本書的附冊,有一篇曹俊彥所寫的「紙戲與我」文章,提到紙戲的日文是「紙芝居」。「芝居」在日文是指「戲劇」的意思,「紙芝居」就是紙戲。 二十世紀初,在日本鄉間遊走的賣糖果、玩具給小孩的小販,每到一個地方就會以表演紙戲,吸引小孩子邊聽故事邊買糖果玩具,隨著時代變遷而沒落,近年來一些教育工作者又將這種形式的表演運用到學校的教學,成為小學和幼稚園的教具。 紙戲的表演舞台是個木箱子(封面上畫的即是),放在紙戲人的腳踏車後座,木箱抽屜裡裝滿糖果,箱子上有個小戲台。 曹俊彥在文章裡說:「紙戲的木箱子構造頗具巧思:除了面對觀眾的方向開著大窗口外,背面也開一個較小的窗子,那是讓說故事的人看的,演出時,當第一幅圖展示在觀眾面前,最後一幅圖卡的背面,正好從箱木背後的小窗口,秀出第一幅圖的旁白、對白,以及演出要訣寫的文字,讓說故事的人參考。」 不過,故事一開始,作者並沒有直接切進紙戲,而是以一對老夫妻的對話展開。 奶奶說:「爺爺啊,你已經三天沒有說話了。」 從這段話可以感受到爺爺因心事重重而沉默不語,所以當奶奶問起,爺爺就把自己心中所想的說了出來:「嗯,我在懷念過去到處說故事和賣糖果的時光。」 說這話時,想必他是帶著期盼的,做為妻子的奶奶一聽就懂他的心事。儘管不放心,但既然這是爺爺的願望,她也樂意配合。於是,爺爺就騎著腳踏車下山,但由於很久都沒到城市來了,他發現景觀變化好多,所熟悉的景物都變遷了,但他還是找了個地方停下來,打開他的木箱……情節走到這裡,才帶進紙戲的世界。 原來爺爺是個紙戲人,雖然很久沒碰了,他還是熟悉的操作起來,當他從木箱最上層的抽屜裡拿出兩塊木頭,敲出清脆響亮的喀喀聲,吆喝著小朋友來看時,也將記憶帶回過去,訴說著紙戲的沒落──可這一段不僅是回憶,看到28、29這個跨頁時,從左邊的文字敘述和右邊的圖畫可以理解到,爺爺木頭一敲,就開始以這段回憶訴說故事了,當他邊說邊陷入回憶時,身邊不知何時圍了許多人,他們都是聽他的故事長大的,甚至還引來記者採訪。 當爺爺回家,奶奶已經從電視晚間新聞得知爺爺過了很充實的一天,知道爺爺心裡的開心,作者在這段結尾以夫妻倆恬淡而溫馨的對白結束。 「明天還要去嗎?」 「嗯,要,後天也要。」 「那得多準備些糖果了。」 「是呀。嗯,你可以做平常的兩倍嗎?」 「我去看看糖還夠不夠,」說完,她就把電視關掉了。 而右邊的插圖,也畫出這對老夫婦簡單的晚餐,呈現出日本人平常的生活景況,這當然是因為這故事發生在日本。 日本是個科技非常先進的國家,當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傳統技藝漸漸沒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加大,然而,當科技無法帶給人們溫暖,人們自會轉而追回那逝去的傳統,正如紙戲再度受到人們重視,說故事、聽故事又再度受到幼教重視是一樣的。 這個故事淺顯中帶有深遠的意含,緊扣出紙戲人的主題,圖畫表現生動地抓住主角的神情,以及日本的民情,我個人還頗喜愛,推薦給每個喜愛寫故事、說故事、聽故事的大小朋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