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1/09 00:11:27瀏覽5522|回應85|推薦554 | ||||
![]() 最有效果的傾聽技巧─同理心 在溝通系列之一「傾聽就是愛」一文中,我介紹了一個建立良好溝通管道簡單又有效的方法─主動、專注的傾聽。不提供任何自己的意見看法,只做一些簡單的回應如:「嗯」、「我懂」、「哦」、「原來如此」,或是行為上的專注(如眼睛看著對方、不時地點頭),讓說話者知道你願意了解他、願意接納(並不是表示同意)他,他會感到溫暖,自己有能量來面對問題,因為「傾聽就是愛的表現,知道自己被了解能帶來心靈的醫治。」。 在溝通系列之二「十二種典型的錯誤回應方式」一文中,我又介紹了一般人在面對說話者負面言談時,很容易做出的十二種錯誤回應,這些回應不但無法幫助說話者改變心情,反而可能激起他更負面的情緒,甚至封閉自己、不再交談,導致雙方都產生挫折感。因為這十二種回應模式都表達出同一種內在含意,就是:「我不認同你的負面情緒,我不喜歡聽你說這些,我要幫助你從裡面出來。」,人的天性都喜歡主動權操之在己,誰願意承認你比他厲害,乖乖地被你帶出來呢?何況,他會覺得你根本不了解他。 本來只要好好練習第一篇介紹的專心聆聽、簡單回應的方式,避免不要說第二篇列舉的那十二種錯誤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了。但是如果可以更進一步,學習到「同理心」的傾聽,將會更有效地幫助對方從負面情緒中出來,所以這篇「溝通系列之三」,我將介紹「同理心」的運用。 但是「同理心」這個名詞很不容易做清楚的解釋,它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傾聽對方說話的時候,除了必須放下所有自我的想法與意見,專心聆聽對方的心聲外,並且還需要更進一步地將我們所聽到、感受到的對方的想法、感受、情緒,向他用言語表達出來,偶而還要請問對方我們聽到的是否正確?若不正確,就請他再解釋清楚,直到他認同我們所聽見的就是他所想表達的為止。 這時對方會覺得他是被了解、被接納的,也會感受到被關愛,這就達到了所謂「傾聽就是愛、了解帶來醫治」的目的。 除了理論之外,若能舉真實的對話過程為例,應該更能有助於了解,所以我想舉我婆婆前年因為突然中風、令她陷入憂鬱、甚至產生自我了結生命的念頭,而我如何使用同理心的對話,幫助她走出陰霾的例子。 婆婆生命中的晴天霹靂 我的婆婆身體異常健朗,而且獨立,她以不習慣台北都市生活、捨不得離開舊時鄰居為由,一人獨居在氣候良好的中部鄉下。一直到八十九歲那年才在我們勉強之下遷來台北,但仍不願與我們同住,我們只得在離家百公尺的距離為她賃屋而居。她仍堅持自己打理生活諸事,四處趴趴走,只有飯食由我每天送去,這樣獨立自主的生活令她相當引以為傲,經常向她的朋友們誇耀。 不料在婆婆九十二歲那年冬天,突然多次摔倒,經醫生檢查出來是因腦血管硬化導致的中風,還好並不嚴重,但已無法再獨自居住,只得搬到我們家來,因為她非常客氣,極不願打擾我們,加上突然失能、需要依賴別人的服務,這對她造成極大的打擊,她開始變得憂鬱寡歡,甚至經常表示不想再活下去了。 我丈夫是獨子,事母至孝,我和兩個女兒也很敬愛婆婆,見老人家如此自是焦急不捨,屢屢勸說鼓勵卻不見效。後來當我冷靜下來,仔細思索我們對她所說的話不外乎是:「想開點,您並不嚴重,像您這般年紀能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我們做晚輩的服侍您本就理所當然,您別見外啊!」,有時急了還會說:「您怕拖累我們就該快樂起來啊!老是自怨自艾的不是更增加我們的負擔嗎?」,這些話全是屬於那十二種錯誤回應方式的範疇,難怪對於幫助婆婆走出鬱結,絲毫不產生功用,老人家還是一天到晚地長吁短嘆。 雖然我明明學過同理心的理論,也懂得十二種錯誤的回應模式,但還是在不自覺下忘記正確的、而使用了錯誤的模式,可見這是多麼違反我們自然本性的,如果沒有警覺、並且經常練習,運用同理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還好我及時醒覺,就決定找個機會好好用同理心來與婆婆溝通。 婆媳二人的對話 由於那時婆婆身體功能受到影響,所以她無法使用筷子,只能用湯匙,所以午餐我為她煮了菜肉稀飯,但是當她坐在餐桌邊時,卻難過地遲遲不願端起飯碗。我坐在她對面,沒有說什麼,用關懷的眼神專注地看著她,準備好聆聽。 出人意表的驚奇效果 這段對話距今剛好事隔兩年,記憶並不是百分百清晰,但對話的梗概是八九不離十的。它是我使用同理心對話最具效果的一次經驗,自從那次對話之後,婆婆的心情就有明顯的改善,雖然偶而還是免不了會再唸一唸,但在我們使用同理心回應後,她就能很快調整過來。至今雖然她依舊無法獨居,但她已能坦然接受與我們同住,除了無法自己一個人出門外,她在家是完全行動自如的,能夠打理自己的一切,假日我們常會帶她外出逛逛,再過幾天就是她九十四歲的生日了,我已經在王品牛排訂好了座位,全家要為她慶生。 依據研究資料顯示,在溝通行為中所傳達的訊息,話語的內容其實只佔了十分之一以下的比重,說話者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聲調、語氣所佔的比重要高出更多。 譬如同樣是「對不起」這三個字,說話者的態度卻可以是誠懇的、氣憤的、或是調侃的,相差天壤之別。遺憾的是我只能記下和婆婆間的對話內容,無法將聲調、語氣、動作、表情呈現出來,實際上,我當時面對著一位孱弱無助、身陷痛苦掙扎中的老太太,是滿懷悲憫、關心的,或許是這樣的真誠讓她感受到我的接納與支持,而有力量跳脫原本的負面情緒,轉成自我勉勵吧! 所以我想要強調的是,「同理心」的技巧雖然不易學,但多看幾本書、或是參加成長課程,加上經常練習便能運用自如,但若沒有一顆真誠的關愛之心,願意暫時放下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是非好惡 ,將對方的心思意念放在首位,竭力進入他的內在領域,讓他感受到你有「將我心換你心」的善意,縱然有再高明的溝通技巧,恐怕也不易收到預期的效果。 「同理心」的關鍵是「愛」,「愛」是無條件的接納、尊重與包容,「愛」能釋放一個人走出心中的囚牢。 ![]()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