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udn.com.tw/upfiles/B_YS/ysaye00/PSN_PHOTO/950/f_8112950_1.jpg)
在還未聆聽他的音樂之前從唱片右下角的「His Last Recording」字眼與封面上消瘦臉頰的神情,已令人唏噓,實在很難以稍具理性的心情來看待這張唱片。而在這張唱片裡的觸鍵,他也由一向果決剛勁轉變為對世間的寬容與對生命的感謝,當人們惋惜他未能向貝多芬的第32號挑戰之際,在31號「賦格」樂段所燃起對生命的希望之火,未嘗不是一個完美的句點! 在第31號這首被命運打入最悲慘的谷底然後再回升的曲子中,沒有人能像吉利爾斯做得如此深刻而貼切,原稿上註有聖誕節的日期,而且貝多芬沒有將這首曲子題獻給任何人,因為他將這首有史以來最悲慘的音樂留給自己,而真理的追求也不能假他人之手,所以他很難題獻給自己以外的人!吉利爾斯在這首曲子中以一未年近七旬長者,親切又帶著寬容地細述著貝多芬晚期的心境,或許也是吉利爾斯自己心靈的寫照。一開始富於感情如歌的行版,他以最平靜的心情彈奏主題的前三小節,進入第四小節的震音時情緒稍有起伏,之後再加入稍許的情感引領人們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在整個第一樂章裡,吉利爾斯相當含蓄地隱藏著情感,似乎是為第三樂章埋下一個伏筆,無論是對生命的憧憬或是無奈的回顧,他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但是音樂中一股不安的情緒不僅沒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如一陣陣的暗流時而湧現在聽者面前。貝多芬的後期作品中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在曲子中都有個詼諧曲樂章,這個樂章所代表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給它下個定義,也許是貝多芬的幽默,也許是他藉以嘲弄泛泛眾生,這個問號只好當它是個永遠的謎!31號的極快版雖然較沒有強烈的詼諧性格,但卻有些微的諷刺意味存在,吉利爾斯在穩重間帶著苦澀的色彩。進入第三樂章之後,吉利爾斯將所有的苦痛與悲哀毫無保留地宣洩出來,在「悲嘆之歌」之前六小節,他營造出最沉痛的氣氛,尤其是那「二十八次擊鍵」可謂聲聲刺骨,如果說貝多芬「命運」的四聲叩門聲是他壯年氣盛的詢問,那麼這二十八聲似乎是他晚年謙卑的回應!在第二次「悲嘆之歌」樂段中吉利爾斯真正做到「疲憊而哀嘆般地」,他的每一個休止符已達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以忘我的心境將超出人類最深痛楚,一股腦地發洩出來,人世間所有冠以悲愴的音樂在此已黯然失色。導入「賦格再現」的前五小節,我認為是整首奏鳴曲最難也是最重要的關鍵,鋼琴大師柯爾托曾說:「這一連串連續的和弦,把幾世紀的重荷,以及盤谷開天以來人類未癒的打擊,全部擔負起」。吉利爾斯在這十個和弦敲擊中,照理說他鋼鐵般的觸鍵量誰都無法超越,不過他卻從容、不跟命運抵抗地,以如殉道者精神般地彈奏,而慢慢地「逐漸恢復元氣」進入第二次賦格,在眾多版本裡,唯獨吉利爾斯真正符合貝多芬的要求,毫不唐突地從谷底回生,他在樂章終了前已將一生的力氣用盡,聽到此處而不落淚者鮮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