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13 10:10:58瀏覽370|回應0|推薦2 | |
今天看到聯合報及民生報的醫療版,得知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大姐的兒子秉憲,居然被外國醫師誤診為高血氨症,往生後才知道其實是原發性內鹼缺乏症合併高血氨症! 這對於陳姐是很大的衝擊,然而身為罕病患者或者罕病患者家庭,如果沒有很正確的認知或者尋求醫師的診斷,是否也會有同樣的錯誤發生呢? 也許不能都歸咎於醫師,因為目前就罕見疾病的種類就多達百種以上,我想連醫師也無法很快的去診斷出為何種疾病! 本人也是罕見疾病患者-結節硬化症(TSC),就曾發生過醫師認為是罕見的「多發性硬化症」,其實是「結節性硬化症」,兩者的病情差異很大,前者因於中樞神經系統發炎及髓鞘受傷;後者則因第9條染色體及第16條染色體的抑制腫瘤的功能突變,造成患者神經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產生結節硬化。由於人體神經組織遍佈全身,導致病人在不同的器官出現瘤塊,會有癲癇問題,注意不集中,智力受損;目前無藥可醫,等到出現問題時才能做治療。 如同陳姐所言,罕見疾病是需要一個專責研究機構,可以讓患者及家庭有更多一層的保障;不會造成相似的疾病被診斷成另一個疾病,這會造成錯失醫療的黃金期及造成無可避免的另一個遺憾。 其實家有罕見兒,父母所要花費心力比別人多一倍,以協會目前接觸的病友家庭,家長除了工作外,還要定期帶病友去回診,因為有癲癇、及智力、學習障礙的問題,都需要額外的課後加強,及上特殊的課程及復健,如癲癇控制不好則更需要家人的幫忙,對於經濟能力差的家庭,無異是雪上加霜。 期待社會大眾能對罕見疾病多了解。使罕見患者,在社會上能夠獲得到協助,對我們就是很大的幫忙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