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五日「看看上海,台灣的城市美學在哪裡?」一文,我想以另一面的觀點來討論。
建築史家將美國Pruitt-Igoe國宅炸毀的那一刻界定為現代主義的死亡、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開端。美國福利國家的時代結束,政府無能為力的將國宅炸毀,投向新自由主義的懷抱。如今城市空間樣貌,是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光鮮亮麗的天際線背後,隱含的是社會隔離與排除。
例如北京城迅速的擴張,北六環附近的老胡同,二月收到政府公文,不久便移為平地,在二月下雪的北京剷除人民的家園,恐怕只有極權政府做得出來。而所造就的美麗城市,是誰的城市?原本的居民在大樓完成後去哪裡了呢?
上海,尤其是外灘,很多租借時期的洋樓都保存了下來。萬國建築群的外觀不變,內容成了各式各樣的精品、餐館、酒店、藝廊等消費空間。上海新天地成為具有美學品味、時尚、有歷史的代表,主打的是最奢華的消費。這樣既符合美學又有品味的空間,依然充滿了隔離與排他性,把中下階級擋在門外。這樣的城市美學,是誰的美學?
難道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還在堅信氣派的開發、壯闊的摩天大樓才是時代進步的表徵嗎?信義計畫區的棋盤式規畫加上寬廣的道路,並且充滿著空屋豪宅、精品百貨、跨國企業…這樣的城市算是美?還是溫羅汀及康青龍蜿蜒的小巷弄才算美?哪一個才是市民生活的空間?哪一個才是能包容異己的多元化空間?
台灣也不要自我感覺良好。廣告招牌林立、交通混亂、建物老舊、違章多…,皆必須面對。重點在於透過真正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規畫永續的城市,以及透過民眾參與打造屬於市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