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聯合報誤用「身無分文」成語
2009/08/05 10:54:39瀏覽1332|回應0|推薦1

生活教育 才是理財源頭

國中是否要教授或加考理財課程,正反意見都有道理。其實,只要回歸「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原則,讓每一個學生從小就常常到菜市場走動,參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採購與利用,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充分了解金錢的妙用,且掌握價格的變動趨勢。

這個問題有待家長的用心,如果家長只重視考試成績,也捨不得讓孩子花時間去採買,或根本不關心兒女的學習內容,再多的理財課程也只是背背書、考考試而已,對青少年理財知識或經驗還是沒什麼作用的。課堂上數學教師是否延伸算數、統計、借貸與複利等觀念到理財相關議題,才是教育部所應關心的。就此,只要在教科書的編寫方面稍加用心即可。

「有錢要理財,沒有錢更要理財」是窮人翻身的鐵律。巴魯克年輕時窮苦潦倒,身無分文,用身上僅有的一百美元走進紐約股市,創造億萬財富,又成為小羅斯福總統的經濟顧問的故事,值得所有低所得朋友們引為借鏡。走進股市不需要很多錢,但是卻很需要經濟知識。

經濟知識並不盡然要透過理財課程而得,生活教育才是經濟知識的活水源頭。生活教育不但可以培育知識巨人,也可以造就生活巨人。我們何不回歸生活教育的基本原則呢?

【2009/08/03 聯合報】(看新聞原文)

聯合滋事庫轉貼讀者指正。聯合報至今無回應。

shadowsheu 發言於2009-08-03 13:17:54         

"巴魯克年輕時窮苦潦倒,身無分文,用身上僅有的一百美元走進紐約股市"


分無分文但身上僅有一百美元?
這是什麼邏輯?怎麼看不懂!
雖然我是在挑毛病 不過這句話還是改一下的好
"窮苦潦倒 家無恆財"這樣的說法應該會好一些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oyoman&aid=319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