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21 00:00:31瀏覽1699|回應0|推薦58 | |
藝術家和文學家常拿希臘神話的女神繆思做靈感的象徵, 台灣詩人余光中自稱右手 (正業) 寫詩,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名為《左手的繆思》, 我解為左手 (副業) 得助於繆思也能寫出好散文. 19世紀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 有一幅《Two Men Contemplating the Moon》, 最初引我注意是因為西方人少有賞月畫, 加上畫中人賞的是娥眉月, 不同於傳統的東方滿月畫, 查看資料後得知 Friedrich 的作品以含隱喻著稱, 這幅畫描述兩位男士凝望娥眉月若有所思, 陰暗的前景, 冒出地面的枯樹根等等都引人暇想, 因而有名. 劇作家 Samuel Beckett 的名劇《Waiting for Godot》講某村兩個村民聽說有位重要人物 (果陀) 要來本村, 天亮就到村口迎接, 一面等一面天南地北的聊天, 天黑了就回家, 明天一大早再來繼續等繼續聊, 果陀始終沒來. 最近偶然讀到一段話連結那幅畫和那齣話劇, 戲劇學家 Ruby Cohn 說 Beckett 告訴她《Waiting for Godot》的謬思是 Friedrich 的《Man and Woman Contemplating the Moon》(This was the source of Waiting for Godot, you konw」), 這幅畫的主題及構圖和上面提到那幅一模一樣, 只是換成 (作畫時間晚了一兩年) 一男一女. 很多人認為 Cohn 可能因自己是女性而記錯 (故意? 下意識?), 應該是上述兩位男士賞月的那一幅. 無論如何, Friedrich 的隱喻自然是欣賞人各自體會, 不知 Beckett 從畫中得到什麼靈感竟寫出兩個多鐘頭純對白的話劇.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