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8 23:36:59瀏覽237|回應0|推薦6 |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藝術組 陳惠玲2010nov 「2010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以「藝術與環海的百日間冒險」為主題,藉由44名藝術家的巧思將大自然與人之間的交錯作兼顧環保與藝術的結合。自2010年7月19日起至10月31日止,是全球首次以島嶼為舞臺的超大藝術饗宴。活動舞臺包括日本的直島、男木島、女木島、犬島、大島、小豆島、豐島這7個島嶼,再加上四國的高松地區等共8個地域舉行。 此次我去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時間只有一天半,因此無法全部看完,不過有些驚艷的作品,值得分享。臺灣藝術家王文志的作品《小豆島之家》,就在夾雜著土與細石彎延山路的盡頭,出現在梯田中,一個15公尺高、18公尺寬的巨型竹築空間。竹編城堡象徵著稻穀、花瓣,是包括14位台灣工作人員、小豆島居民、香港學生團及日本義工等近百人的集體貢獻。其中構成作品的5,000根竹材,是由中山、肥土山兩村居民協力砍伐、搬運,而這長年不合的兩村居民經過此合作過程,竟漸漸地卸下了彼此心結。藝術祭專案執行林泰子談到,王文志個人及其作品巳漸成為此藝術祭的精神象徵—「親近土地、人際聯結及謙卑學習」。王文志及其工作團隊50天的冒險歷程,不僅創造出新的自然心靈空間,也寫下藝術季單日單件觀訪人數的最高紀錄(1,300人次)。 台灣的竹子很多,竹編的生活用品也不少,但在工業化都市生活慣的我們已漸漸忘記與大自然相處的感覺。進入《小豆島之家》主體之前必先走一段用竹編的甬道,我用身體感受到的是竹子的彈性,眼睛看到的是竹皮色澤的溫潤,手中觸摸到的是竹子冰涼滑順。主體內部是個高聳的圓頂下覆著由環形通道環繞以竹編成架高的四方形空間,人們可以在裹面高談闊論,也可由環形通道離開。透過竹編的空隙可以看到天空的雲及周邊的梯田,還可以感受到空氣的流動。在那一刻,我不是活在21世紀而是回到葛天氏之民的時代,生活是如此的簡單、如此的容易滿足。 位於直島的安藤忠雄〈TADAO ANDO〉2004年作品「地中美術館」則是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安藤忠雄〈TADAO ANDO〉,1995年普立茲克獎得主,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62至69年間,他在美國、歐洲和非洲旅行並自學建築學。1969年開設建築師事務所。 「地中美術館」對於參觀人數要求很嚴格,需要事先預約而且每次只准8人入場,隔半個小時再放行下一梯次的人進入。從暫時等候區到美術館中間有一小段路,須步行約5-10分鐘,在這個區塊內,安藤忠雄安排了一個小型的花園,池中有荷花,池邊有垂柳,還有五顏六色的草花盛開著,讓人仿彿散步在莫內的花園中。 建築的主體是一個地下三樓的建築物,以清水混凝土(註一)作為主要材料,入口處就是一個通道,兩旁高聳的水泥板,人走在其中有種被監禁的感覺,室內的空間很簡潔,沒有什麼色彩,連接待人員的衣服顏色都是白色的。 第一個展示空間是被溫柔飄搖的自然光所包覆的「睡蓮」之室。四面牆掛了五幅莫內(Claude Monet)的睡蓮系列,天窗呈金字塔狀,全白的壁面讓光線的反射顯得細膩。最特別是地板的2*2大理石馬賽克磚,使用了白,灰,粉紅,透過相近色的色調巧妙的排列組合,鋪面就仿如被風吹縐的池水。 第二個空間是美國藝術家Walter De Maria,以Time/Timeless/No Time為主題,經過嚴密的尺度計算後,在空間裡面置入直徑2.2公尺的黑色圓形球體與27支金色的柱體。上方的東西向長形天窗灑下的自然光彷若日晷,一天24小時流劃過整個空間,光線的位移軌道也會隨著季節不同改變位置。於是光線與時間,促使空間的表情隨時變化,人在空間中的隨著高度移動視覺也會改變,這些變化的線索都映照在中央的黑色球體花崗岩。 第三個藝術家是以玩光線出名的James Turrell,提供了他的三個代表作「Open Sky」「Open Field」「Afrum, Pale Blue」。在作品的展間外巳排著長長的人龍,隨著隊伍的前進,我們進入一個房間,四邊是白牆,光線來自頭頂的天窗,天窗並無玻璃隔著,可以直接看到天空的細膩變化。再往前,我們被告知需要脫去鞋子進入另一個空間,而且限制一次只能8個人入內;進入展間,只見到前面一片牆面中間有個藍色長方型仿如美國藝術家亞伯斯的作品(如附圖一),在其前面有座純白的階梯,引導人員示意要我們走上階梯,上了階梯,我們的位置正好是藍色部分的中間,藍色竟然從2度空間變成個可以走進去的立體空間,引導人員又示意要我們走進去,剎時,我們被充滿藍色的虛幻空間所包圍。正當大家為這種奇幻驚奇不已時, 引導人員要我們回頭看進來的地方,進口處竟然不是藍色而是呈現橘紅色,驚訝的聲音更大聲了。帶著滿腹疑問,邊穿著鞋子,我邊想著答案(註二)。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工業革命後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因大自然的反撲,讓世人開始思考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否須要重新調整?此次「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藝術家就不斷的提醒,慢活、重新定義自己生命的重心、善用科技,是現今人類該要誠實以對的課題。 後記: 真的很感謝現今發達的網路,這篇文章的內容有許多的參考資料來自網路的同好。 註一:維琪百科全書:「水泥混凝土」的原料是水泥、砂、砂石和水。利用水泥的歷史,可上溯至古埃及。從18世紀末混凝土才成為近代建築發展不可或缺的新建材,與鐵和玻璃並列為近代建築的三要素。 註二:我想到了,你想到了嗎?歡迎來藝術組相互交換心得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