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4/21 13:27:17瀏覽573|回應0|推薦0 | |
《勿忘我》 經典賞析組 吳慧珠
五個橫跨一九六○至一九九九年的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卻又互相關聯,揭露了小孩之間的純真友誼、成人醜惡的掠奪世界,以及美國人在越戰之後對抗不安的生存法則。危險、焦慮、貪婪、爭奪,還有人性最深層的蠢蠢慾望與期待救贖的希望,讓你置身其中,無法抽離。
他用很多的電影、歌曲和書本將美國的六○年代重新編織在我們眼前。這本書其中分量最重的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別約十七萬字和十萬字,加起來差不多等於全書的五分之四 了。
故事的第一部,〈穿黃外套的下等人〉,主角是正值青少年叛逆期的十一歲小男孩巴比,主線是巴比和他的單親媽媽之間的親情和誤會,以及巴比和他的三 個好朋友——小女友凱若、好朋友薩利以及住在樓上的房客布羅廷根先生——之間的友情。
史蒂芬.金查他的小說中許多的描述很可能和他從小由單親媽媽帶大有關。他很喜歡描述三、四個小孩子之間的友情,以及他們的成長故事。史蒂芬.金也可能受到英國作家、一九八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 1911-1993)所寫的《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的影響。在《蒼蠅王》這個故事裡,一群流落荒島的小孩,為了爭奪領導權和食物,最後互相攻擊,質樸天真的本性逐漸逝去,人類心靈中的黑暗面卻被引發出來。
第一部〈穿黃外套的下等人〉書中布羅廷根送給巴比的生日禮物,正是一冊《蒼蠅王》。當時,巴比對這本書到底好不好看沒啥信心:「但是,萬一我不喜歡這本書呢?」 布羅廷根聳聳肩回答:「那就不要把它看完。書就像幫浦一樣,除非你先付出,否則它也不會給你任何東西。幫浦的價值在於打水,而你得用自己的力氣來壓幫浦的把手。你會這麼做,是因為你期待最後得到的會比原先付出的多……明白嗎?」
接著他說:「這本書有兩百頁厚,你可以先讀前面十分之一,也就是二十頁左右吧,我知道你的算術沒有閱讀來得好-如果你不喜歡這本書,如果到那時候,你的收穫還是沒有大於付出,那麼就把書放下別讀了吧!」滿明顯的,史蒂芬.金說的也是他寫的書,特別是我們手上拿著的《勿忘我》。
隨著故事的發展,巴比、凱若等人度過了驚心動魄的一九六○年,他們也從純真少年轉進到需要各自面對世間善惡的階段。「成年的過程是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是一條崎嶇不平的道路。」史蒂芬.金這樣寫道。 《勿忘我》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Hearts in Atlantis」。二○○一年拍成電影時,電影的英文名稱沿用「Hearts in Atlantis」(中文就叫《勿忘我》,可事實上,電影只採用了第一部的內容,然後加上一個絕大部分觀眾大概看不懂的結尾。
其實「Hearts in Atlantis」是《勿忘我》第二部的部名。這一部分的故事-〈我把心留在亞特蘭提斯〉-由緬因大學的學生彼特以第一人稱來敘述。 六年過去,青少年已經到了念大學的年齡,而在一九六六年的美國,男生假若不念大學就得去越南當兵,面對提早到來的死亡和恐懼。結果,大學校園變成了逃避現實的荒島,也變成了亞特蘭提斯。蒼蠅王的故事,以變奏曲的形式在不同的時空中再次上演著…。講述著大學生活、越戰、嬉皮世代。
從前從前,有座大陸叫做亞特蘭提斯,因驕傲、自大和貪婪而沒入海中。有個水手在船觸礁之後,發現自己身在其中。他發覺在這沉沒之城中,還有許多居民,每到 星期天,鐘聲響起,大家都到奢華的教堂做禮拜,為的就是希望一星期其他六天都可以把上帝拋在腦後,互相欺詐……那個從陽世來的水手,目睹了一切,頓時目瞪 口呆,他知道自己要小心不被發現,要不然,永遠見不到陸地與陽光,享受愛情、生命與死亡。—彼得.杜拉克 (《旁觀者》,麥格羅.希爾及聯經出版,廖月娟譯)
《勿忘我》讓人看到史蒂芬.金在很努力、很用力地要再寫一本好書,一個好故事。似乎,他也在掙脫他的亞特蘭提斯。 布羅廷根老先生還跟巴比說了一段十分有意思的話:「很多書雖然也寫得很棒,但是故事卻不夠好。巴比,有時候要為了好故事而讀一本書,不要像那些挑剔的勢利讀者那樣,有時候則要為了文字-為了作者的語言,而讀一本書,不要像那些保守的讀者那樣。但當你找到一本故事又棒、文字也很精采的書時,千萬要好好珍惜那本書。」
《蒼蠅王》這本小說幾乎貫穿了整部《勿忘我》,像是凱若不斷的想從紅心牌戲中救出彼特,但自己卻又基於反戰的理由而成了激進的反戰份子,被人稱為「赤色凱若」、朗尼在紅心牌戲中的殺戮延續到越戰在越南叢林裡對無辜婦孺的殘殺、威利在小時和朋友聯手欺負凱若,長大後卻又救了凱若的朋友薩利…孩子們的故事從 1960年代開始延續到千禧年前一年,從康乃迪克州到緬因州、到越南、紐約、再回到康乃迪克州的小鎮。
「我們的心堅固得很,彼特,多半時候都不會碎,多半時候都只是彎曲而已。」 當我看著凱洛說出這樣的話語時,身體上屬於心臟的部位似乎也像她說的,彎曲了一下,只是這麼一下的伸展操也會讓人隱隱作痛。當她以另外一個身份與巴比在小時候的家鄉見面時,她同時混合著凱若與新身份,也許是凱若居多,但感到痛苦時便躲到新身份的角色裡。
故事第一篇〈穿黃外套的下等人〉主角11歲的巴比,在最後一篇〈夜幕低垂〉中以暮年之姿重返故鄉,算是為這個故事做了一個前後串聯較完整的結尾。
1960年:穿黃外套的下等人 Low Men in Yellow Coats
故事中一條主線是六O年代的越戰,但是關於越戰的部份,並未被直接描述,而是透過第三篇〈盲眼威利〉與第四篇〈為什麼我們會在越南〉,以巴比的童年玩伴薩利、欺負他們的高年級學生之一威利,以追憶的方式娓娓道來,有戰爭中不堪的回憶,也有戰爭後無法抹滅的記憶。
很多時候,個人在群體之中無法堅持己見,畏懼於團體同儕看法,反而隨眾人起舞,小時候欺負凱若等人的威利如此,大學交誼廳內與大夥兒嘲笑史托克的彼特也如此,身處生死瞬間的越戰大兵們,何嘗不是如此,讓人狂妄墮落的亞特蘭提斯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腳下,等著分崩離析、而後沉入深淵。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