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2 09:35:18瀏覽14126|回應4|推薦13 | |
令人悲痛的新聞 三重山岳協會於今年11月10日舉辦能高安東軍縱走行程,因天候不佳等因素,導致領隊高山病發死亡,挑夫吳明旭13日失蹤,領隊回頭找尋,卻因高山症併發失溫而不治身亡,搜救兩三天後,發現挑夫的屍體,判定是墜崖身亡。 實在是難以置信 大夥〈嚮導和挑夫們〉用激將法半開玩笑的跟吳明旭說:「要是你可以在2個鐘頭內來回,我們就服了你!」吳明旭也是一個好強、愛面子的人,所以他接受這個挑戰,最後來回只花了1個半鐘頭,可見他的體力非常好。 我很納悶,他怎麼可能會發生山難,實在是難以置信,他的背包內也隨時帶著登山繩等工具,萬一別人發生山難,就可以馬上去救人,可是萬萬沒想到發生山難的卻是他自己,令人不勝唏噓。 所以我就仔細了解整起事件的始末,他們從霧社屯原出發,一路上都在下雨,路況並不好,出事的那一天已經是登山行程的第四天了!吳明旭走在最後面,身上背著很多東西,包含三個帳蓬,後來判定死因是墜崖沒有錯,但我認為可能是連日淋雨身體已出狀況,再加上負重過重體力不支導致的, 意外不是偶然 依我個人的看法,這次的意外失足不是偶然,絕對有原因的,也是可以避免的。許多登山隊伍都抱著僥倖、逞強的心態,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卻堅持照著計劃走,如果是我就一定會撤退。 這條路線我第一次爬的時候,離安東軍山頂也只剩40分鐘的路程,但基於安全因素還是放棄,第二次有嚮導帶領才順利完成,但下山的時候還是有風險,因為要渡萬大南溪,這條溪只要有下雨就會暴漲,必須有經驗的人帶路。 「天時地利人和!」要順利登頂是需要萬全準備的,而且要有點運氣,很多人會說:「我好不容易請假,也繳了錢,下次來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就差這一點我一定要完成登頂!」其實就算登頂也是看到一塊三角點而已。但是為了強攻登頂,而最終卻上演了一幕幕歷史重演的悲劇,諺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座山你可以再來一次,但生命卻不可能重來! 山難是登山運動的致命傷 最近遊覽車事故頻傳,大家就會嚴肅地檢討這個問題,到底是人為疏失、路況不佳還是車輛機械老舊等等。但是講到登山安全呢?卻是乏人問津,雖然山難傷亡的人數相對來說比交通事故少,不過山難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登山運動的形象也被破壞殆盡了!社會大眾會認為搭遊覽車去司馬庫斯旅遊是必要的,所以車輛、司機、道路都有其檢查機制,而登山就像是山友故意「找碴」,一般人的觀念會覺得:「登山本來就有風險,誰叫你們要去,發生意外自己要負責。」 登山安全的制度化 我堅決要扭轉這樣的觀念,這是不對的,登山運動也可以是普及性的、安全的旅遊活動,而登山團體本身的自治與紀律非常重要,我在「台灣的登山運動」一文中有提及。 政府必須去重視登山安全的問題,將登山運動專業化、制度化,登山也可以是很安全的。政府必須花心思在管理的部份,首要是「分級」,至少分成兩個層次,第一是普及、安全、短程、大眾化的山,屬於旅遊、健行這方面的行程,第二則是困難、長程的高山,就要嚴格管理。 杜絕單獨登山 山難發生的情況常常是獨行俠或脫隊單獨行動,目前政府的法令是同意讓一個人去爬山的,一旦發生狀況,就必須出動大隊人馬搜山,難怪會給人浪費社會資源的印象,所以我認為只要是有危險性的登山路線,就不能放任一個人去爬,至少要有3人互相照應,而其中必須有一人是有經驗的,而規定多少人以上的隊伍,就必須加入嚮導。 登山隊員的選取 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比較大型的登山隊伍,總會有些人是體力較好走得快,就會不願意等後段班的人,導致人員分散,領隊無法兼顧的窘境。這種臨時湊在一起的烏合之眾最容易出問題,這樣的情況有賴相關單位的規範。其實登山應該是三五好友一起出遊,或是事前依據登山難度挑選過人員,路途中互相照應扶持,人數多就請一位嚮導或領隊,而領隊的責任就是要照顧每一個人的安全,領隊應該在最後押隊,確保每一位團員的安全。 挑夫負重過重 而這次的事件也突顯了挑夫負重過重的問題,我記得馬來西亞神山的挑夫,一個人負重不能超過10公斤,可能是當地政府想要增加就業人口吧!而且神山的住宿設施應有盡有,其實也不用帶什麼東西,但限制10公斤確實有點太誇張了。大部份國家是限制20公斤,一般來說就是不能超過體重的三分之一,所以大約就是20公斤,但台灣很多挑夫都背到40公斤以上,即使登山生涯沒有出狀況,後來也會產生職業運動傷害,終其一生被脊椎、膝蓋的毛病所困擾。不過在台灣,只限制20公斤不太可能,因為登山者本身帶的東西就會超過20公斤了,以我的看法,在25到30公斤之間較為合理。 另外就是「通訊」的問題,我建議在登山時要攜帶「無線電對講機或衛星電話」,不只登山人員可以隨時與外界聯絡,也可讓外界得知登山隊目前的位置。 有颱風就下山 在國家公園內,一旦發布颱風警報,就會要求所有登山隊下山,這是一個好的制度,除非是路程遙遠下山來不及,又有山屋可緊急避難,才可留在山上,但在山屋就地避難絕不是個好辦法,因為颱風來會造成樹倒、路坍,颱風過後要下山反而更加困難,時間拖久了,食物的補給又是個問題,所以有颱風就下山的政策應該強制執行。 在國家公園之外,警政署有入山名冊,會要求縣警察局依入山名冊一一通知下山,這部份倒是做得蠻徹底的,所以現在在颱風期間出事的情況反而是很少的。 經驗的迷思 年輕時剛接觸爬山,當然先從短程、容易的山開始,慢慢累積經驗之後,這些人就會說:「我已經爬過無數的山,經驗已經足夠,所以要挑戰難度更高的山了!」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山的難度在增加,自身的體力卻隨著年齡逐漸下滑,所以許多山難的發生正好就是有錢有閒上了年紀的老頭子。 實際行動加強管理 以上說了這麼多,真的為明旭和台灣的登山運動感到難過,台灣的山地面積這麼大、景色這麼美,但台灣的登山運動發展卻是不及格,很多事情真的要透過嚴格管理與審查機制,並讓領隊與嚮導知道自己的責任,再加上登山人本身的自律,才有可能扭轉一般大眾的觀念,進而促成安全的登山運動。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