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艋舺】(下):三小義氣,海角吃笑
2010/03/17 21:58:34瀏覽1857|回應1|推薦9

0

這篇稿子原來並不是從這裡開始的,後來才加進這一段。

2個禮拜來,遇到的影視界內與界外的人,都對鈕承澤與李烈不斷出來叫說【艋舺】被盜版以致損失了好幾千萬,感到非常厭煩。

其中有2個人甚至用台灣特有的選舉術語「悲情牌」,來描述鈕承澤與李烈這種「另類行銷的技倆」。

其實,這也許是做為票房走到兩億出頭的【艋舺】,此片的導演與製片之不得不然的悲哀吧。

對於一部品質跟票房「很」不成正比的國片,這些友人說的也許是事實,但我對鈕承澤與李烈也拿不出某種同情的話語(他們應該對這樣的說法也很不屑吧)來應對。

然而,就像過去遇到事情時人們分成兩派,而我總是沒有辦法去靠站在哪一方。

事情最有趣的部份當然就是觀察了,但不是「橫向觀察」(這其實不叫觀察,而是觀望,是兩派之外再加一派的「騎牆派」),也許可以稱為「縱向觀察」──不過,這是歷史學家的工作,我的狀況比較像是隨著一條溪水給沖刷出去,而那兩派的人(大體上就是所謂的鷹派與鴿派)分立兩岸。

我的腳──意思是,握住筆的手(現在應該說貼著鍵盤的手)──始終是像電影(movie)在移動(moving)的,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不斷來回游移。

如果要對【艋舺】的票房明顯已到了ending的階段,表達一點我個人的觀點的話,那其實是20多年來,不斷沖刷著我的那條台灣社會解嚴(1987)後的「這條大溪水」,那裡面的諸多特質所使然。

那些特質裡面跟【艋舺】的交匯處,在我看來清楚到就像不慎跳進船上的魚那麼清楚:活蹦亂跳的焦慮。

不了解台灣電影環境的人,是不會明了耗資67千萬的【艋舺】在票房走到2億時,身負重責的導演與製片其內心中的焦慮於萬一的。

僅只是很大概地算起來,2億的票房中片商與戲院就要依約拿走一半以上,拼了一年老命的鈕承澤與李烈,好不容易有望挑戰台灣影史票房第一的【海角七號】,卻卡在它快一半的地方,心中之未甘可想而知。

這時候有心的觀眾再回頭去想,鈕承澤在片中飾演外省掛黑幫老大,抽煙的動作卻做出像高中生小毛頭般吃煙的可笑演出時,也許比較能把腳從「悲情」移動到「焦慮」的地帶。

那麼,「台灣的焦慮」又是什麼東東?是有多緊要的西西?

「台灣的悲情」早已從台灣總統到販夫走卒(乃至到海外),給說了快20年了;然而,台灣人自己卻還不曾正面而全面地來面對這個「新台灣體質」。

【艋舺】如果在台灣史上還有一絲地位的話,我個人斗膽地認為正是在這個「焦慮」處,【艋舺】才真正跳脫電影質量不佳的「三小」陰影,而取得一點台灣社會的「意義」。

{紐承澤在片中抽煙的焦慮「表現」}

1

台灣做為華人世界中第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是不是也因此付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的代價?

20多年來,每當國內外媒體每一次論及,台灣在儒家文化世界中達成「不可能」的民主任務時,我內心中經常掠過這樣的大哉問。

我沒在任何媒體或書報雜誌上,看過有人提出類似的疑問;也許有,但我想即使有應該也很少。

於是,在這個空前光芒下就出現了2個陰影:除了我們一開始提出的那個「解嚴與代價」的空前陰影外,還伴隨著「為什麼很少人去思考這樣的問題」這樣的陰影。

相對於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每天不斷被報導與爆料出來的問題與陰影之豐富,這個奠基在所有這些豐富的陰影下的陰影,反倒很少人去提及。

關鍵難道是因為:因為它的位置藏得太深了,以致成了難以高攀的形而上層次?

這個陰影之所以那麼深沉又高深,在於它一定關連到:答案如果是的話,那個“空前的代價”是「什麼」?還有,它,又從何而來?

我沒跟任何人討論過這一連串的問題,這對解嚴後生活內容非常豐富又多元又快速的台灣人而言,跟眼前那麼多到喘不過氣來的具體的人事物相比,不僅都太抽象,更且在一路拼經濟的台灣人眼中,實在太也缺乏經濟效益了。

最簡單的拒絕思考這個問題的邏輯是:去思想這些,對我們的生活一點幫助也沒有。

拒絕的邏輯看起來好像是對的,然而,荒謬的是,“生活內容非常豐富又多元又快速的台灣人”,竟然只有愈來愈多人叫嚷著「內心空虛」。

{以前艋舺人飲食時的無慮狀 vs. 被拍時才有一小點焦慮}

2

面對這種矛盾狀況,我們不需要任何邏輯就可以論斷,在「光芒四射」的“豐富、多元、快速”的民主制度裡,其實埋伏著「比以前更多」的“對我們的「內心」生活一點幫助也沒有”的東西。

如此經驗下來,這些“光芒四射的東西”,無疑的,必也相伴有「陰影空前」的東西在其間──缺乏對民主制度這種「明暗共生關係」的體認與面對,大概就是我們這「空前的」台灣人所要付出的代價。

「民主」跟「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共生關係;而,伴隨著自由衍生而來的就是「選擇」與「競爭」。

然而,一旦“豐富、多元、快速”達到相當的「豐富」程度,那麼,在原本帶給人們空前光芒的「選擇」與「競爭」,也就同時擠壓出空前的焦慮問題──民主制度下的台灣,我們有很豐富的「選擇的焦慮」經驗,卻在「選擇的思慮」上很貧乏。

很多人對於鈕承澤在【艋舺】中,那種幾近吃煙的(高中生般幼稚的)吸煙方式,笑聲連連,不值多說。

然而,正是在這個看似微不足論的笑場中,我們要來細思量──思量它所暴露出來的台灣民主代價。

{現代的年輕台灣人,看似悠閒卻暗藏焦慮──

否則幹嘛非要「靠得緊緊地」呼朋聚黨?}

3

說來好笑、卻也很不好笑的是,如果要說台灣電影市場沉悶20年,究竟為哪般?

答案還真的可以回答的這麼簡單:20年來的台灣「人文」(也可以說是「文人」)電影,始終讓台灣觀眾笑不出來。

而,笑,卻又是解除焦慮最簡單與最奇妙的辦法。

【海角七號】5.3億非常不可思議的票房奇蹟,茂伯的自在風趣「好笑」、馬如龍的快意台詞「爆笑」、田中千繪歇斯底里式潑罵「起笑」,光這2個老中男人+1個年輕女人的「騙笑」,就足以做為積壓了20年都不得笑的台灣電影觀眾,終於找到了百分百台式笑話的出口,而一口氣將20年的笑量狂灌出空前超量票房的「完全理由」。

光是從這個點,就足以使人在賽前拍著胸脯百分百預測到,【艋舺】「絕對」衝不破「海角七號障礙」──【海角七號】裡有很多「大」敗筆(例如ending的演唱會的場面調度),但都「敵不過」那2+1女帶給觀眾「累積了20年來的起笑」超級能量。

打鬥,當然也是另一種解除焦慮的方式。難題是,有「中」打進奧斯卡的【臥虎藏龍】(2000年,1.3)在前,有新式港打的奇幻【功夫】(2004年,3)近身,【艋舺】必須要開創出一種「百分百台式打法」,才有「另一點」挑戰【海角七號】的可能──再強調一次,【海角七號】的超級票房,絕對不是「橫向」(synchronic)2008年超級苦悶又低靡的台灣社會所使然,而是累積了20年「縱向」(diachronic)的台灣焦慮的結果。

如此,從很簡單的「笑」果問題來思量,再簡單的頭腦都會發現,壓抑了20年的電影「笑」果問題,已然讓它發「酵」為不僅僅是電影自己一人的問題,而成為整個社會的「縱向」問題。

如此,【艋舺】那「三小」義氣(口號)(沒半點特色的)打鬥,最多只能做為20年多來,台灣焦慮新體質下的憤怒之「哮」。

而,「笑」容易相互傳染,「哮」卻得靠主動渲染──【艋舺】要「打」出符合賀歲片的票房格局,非得卯足全力走上另類又強力行銷之途不可。

如此一來,真正為【艋舺】打出這半壁江山的,行銷的打()法之功恐怕要勝過,這部充滿「義氣的焦慮」的暴打電影。

 

【艋舺】中最有深度與內涵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鈕承澤不自覺的「吃」煙演出:在片中橫衝亂撞的義氣與友情,其實都不過是冒向觀眾之天的煙圈,而要讓這一個個的煙圈能套住觀眾,非得拼盡全身吃奶的力量不可!

然而,正是在這一種異化(為了票房而不是故事自身的生命而背義砍殺)的焦慮煙火肆虐中,20年來獲得解嚴的「笑」,再度被戒嚴了起來。

有人說【艋舺】為台灣電影的中大型製片打開一片窗,然而,我們竟也在這樣的「中大型窗口」中,同時看見了【艋舺】背叛了台灣電影史上的最大「益」氣──那才剛從【海角七號】獲得解放的百分百的「台灣式的笑」,在【艋舺】的三小義氣下,真的被「打」到海角了!#

同步閱讀

§ 【艋舺】()5隻台灣公「宰」

http://blog.udn.com/yensunny/3831891

§ 我們最原始的情與愛:【海角七號】的歷史邏輯

http://blog.udn.com/yensunny/2466187

 Motorola Milestone側滑蓋智能手機(簡配/公司貨)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sunny&aid=3862804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不同的艋舺
2010/03/20 18:19
這篇文章用不同角度來解讀艋舺相當精彩,推薦您閱讀。
http://425go.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2672.html#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