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1/29 15:56:51瀏覽1625|回應0|推薦1 | |
「繼起的導演們,雖然也借用布紐爾的這種超現實主義手法,但戰後最著名的幾位導演,如伯格曼、高達、巴索里尼等,都是衛道人士。」 「波蘭斯基則不講道德觀,而以人性邪惡貪婪為訴求。」 「他的作品既非道德,又融入導演本人的痛苦經驗,遂使波蘭斯基無緣同化於人道主義的傳統中。」 「然而,透過他對情慾、暴力,略無拘束的奇想,波蘭斯基確實告訴我們一些關於我們本身的事,並且使我們為情慾與暴力之壯觀而瞠目結舌──這個生活在暴力時代,也是此一時代下犧牲者的人們。」 「這正是我們注意波蘭斯基的電影,以及他本人的原因。」 (頁10) 《波蘭斯基顯影》,作者:Barbara Leaming,譯者:譚天,1990,初版一刷,台北:遠流(「電影館8」)。 圖:頁202,在性侵案醜聞發生後數月,有攝影師在St.Tropez拍到波蘭斯基與幾位女孩的親密照片。 同步閱讀: 〈法國總統出手 波蘭斯基1億4千萬獲准保釋〉 http://blog.udn.com/yensunny/3540648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