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4 07:53:12瀏覽1921|回應3|推薦22 | |
當學生讀書時表現不錯,大學到研究所階段還因為有些神人級的學業成績表現,常被稱為天才!之後拿到博士取得大學教職,也跟著常規寫論文升等或申請到國科會計畫等等。但老實說,我一直對這些「成就」無感,還是覺得自己很平凡,有點愧對自己領的薪水。我常常覺得自己當電腦教授多年,實質貢獻的科技成就還不如一般科技公司中認真做事的研發工程師。 原因很簡單:這些東西(學業成績與職位)對我來說都不是「真」的!讀書是學習人家已經熟知的東西,學得再好也不表示你真的已經有貢獻;寫論文呢?任何枝節片段的研究議題,只要是新的東西都可以構成論文,一樣也不代表你有甚麼實質貢獻!我的知識與天分已經在求學與學術生涯中被肯定,也教了一些學生學會一些東西,但是我仍然沒有實質完成多少對世界有貢獻的事情,我的感覺確實如此。 因此,回顧以往多年,真正讓我感到滿足的成就其實是我實際完成的一些軟體系統,包括剛剛告一段落,終於達到招標規格的車牌辨識系統。之前第一個讓人興奮的成就則是2000年時我做出了國內第一個側掃聲納數位收錄的系統,這些年也陸續做了一些學術軟體與商業資料庫專案。這些績效其實對於我的「學術」生涯,甚至荷包幫助都不大!因為常常是付出精神勞力與收入不成比例。但是我總覺得:我自幼讀書升學加上多年上班,努力的目標應該是這些實際有用的東西! 潛力不表示實力,讀書成績好,拿到過多少枚奧林匹克數學物理獎其實都只是標示你的潛力,只有真的將潛力化成實力,真的做出對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有實質貢獻的事物,才能稱之為「成就」!所以我很難理解在這個「學術」圈中有太多人將:教授等級、論文數目、國科會計畫,乃至於系主任或院長等等每個學校都一定會有的頭銜當作事業奮鬥的標的與成就。人家說我當院長很棒時,我都說:「不好意思,待久了總會輪到的」,這不是謙虛,事實就是如此,人緣還好,不常犯錯的人遲早都有機會,但不代表你真的有貢獻。 目前台灣的大學真的太多了!博士老師們多半懼於面對外面的真實世界(業界),所以很努力地營造出很多看似冠冕堂皇的虛擬目標,讓學校的繼續存在,以及自己必須繼續當教授的理由更加穩固。據一位去進修的老師轉述,某大師演講時就說,設計產業目前最興盛獲利的不是業界,而是很多學校都同時設立設計學院,學生家長也認同有發展性,因此招生都不錯,賺到了! 但是如果老師們本身不思長進,不能真的深入業界,讓自己真的具有在業界的實質生產力,那麼宣稱能教出具有生產力的學生也是一句空話!總之,我認為老師學生都一樣,「純學術」在大學中只是非常稀少的一部份,九成以上的科系都必須對準就業目標,如果只是訓練員工做例行性事務,讀高職就夠了!如果要讓學生有些創造實作能力,大學老師們就應該不要只自戀於博士學位,以及學生時期的當年勇!應該自問:我的專業到底能給真實世界甚麼貢獻?而且我真的已經做出貢獻了嗎? 我認為成績、分數、甚至學歷只是鼓勵年輕人努力學習獲取能力,以便未來能貢獻國家社會的「糖果」。在我看來,連大學教授的評鑑、升等與薪水也都是類似考試分數,用來鼓勵老師前進的機制,並非實質成就。難道我們到了四、五、六十歲都還是只追求這些獎品與糖果(分數)嗎?很遺憾的,在台灣多數高學歷人士心中的想法確實是如此!連我們那位建中畢業的馬總統,不是也忍不住一直看瑞士洛桑學院給台灣打的分數嗎?真正的「成就」應該不只是這些虛名與個人利益吧?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