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SCI 數大未必美
2013/04/20 19:06:54瀏覽804|回應0|推薦12

我曾經抱怨國內的教授升等機制偏重於數SCISSCI論文的數量,原因也不光是我在講,很多學者專家都已經提到台灣各大學拚論文數量卻不重品質的弊病。在我們私立大學裡這還不只是研究品質的問題而已!因為我們多數是教學型的大學,老師如果全力拚論文產量,勢必會犧牲教學品質。如果是在拚「好」的論文,或許還有學術貢獻,但如果只為了個人升等而努力生產濫竽充數的論文,又以犧牲學生受教權為代價,那就不僅是可惜,還有點可惡了!

因此在我們這種私立學校,面對教師職級時就會有點尷尬,很多順利升等的人未必受到大家肯定,認真教學或積極投入學校業務的好老師卻常常升不上去!於是系主任或中心主管反而常常必須由低階的助理教授擔綱。說難聽一點,正常情況下,大家教學、輔導、服務乃至招生都必須做好,應該會很忙。於是很有時間寫論文獲得升等的常常是比較缺乏責任感的老師!我自己也昇等過一次,但是除了沾沾自喜加了幾千元薪水,其實不會有太多的榮譽感,也不敢高調慶祝。

補充說明一下:在國立大學因為研究資源較佳,包括:既有設備多,研究生人力充足,乃至計畫申請管道通暢。正常的老師都應該可以持續研究逐步產生著作升等,教師職級確實可以大致反映出教師的勤惰與能力。但是私校研究環境較差,設備、人力與計畫取得都難,能夠持續研究產生足量著作的人,不是只要努力就夠的!以我為例,研究素材很多得自以個人身分參與頂尖大學的大型計畫,如果缺乏這些外部連結,又不願意生產空洞湊數的論文,我應該也昇不到副教授的。所以私校的「好老師」真的未必按照職級來分佈!

最近因為業務上可以接觸到較多教師升等的案例,很高興看到多數外部評審提出意見的角度已經有所轉變,就是「數大未必美」!某些老師文章數不少,但是因為內容非常相似(一魚多吃)或議題老舊過時,即使登上了SCI,還是被批評為缺乏創新研究能力!甚至多數著作與目前教學內容毫無交集也是重大缺點!反之,某些老師的著作議題實用性高與科系屬性相呼應,即使文章不多也甚獲好評!似乎專走偏鋒,大量生產低品質論文的老師受到了教訓,而努力將研究與教學結合的老師則受到了鼓勵。

我想應該是英雄所見略同吧?這些有資格審查升等論文的資深教授們也看出了時弊!論文數量多寡不代表品質,不好的東西就是不好,不會因為數量多了就比較有意義;反而是為了生產無用的論文會無謂的消耗資源,甚至讓學生的學習品質也跟著一起下降,因為老師忙著寫論文,都不備課了!甚至連進實驗室都嫌浪費時間,讓研究的時間也被剝奪,那才是荒謬至極的事情!

其實翻閱相關法規,教授升等從來就未明訂必須有SCI論文,更不必提還要算數量!過與不過全憑評審的專業判斷。或許是之前評審教授們的謹慎與避免爭議心態導致出現這些潛規則,但是現在已經走火入魔,出現很多負面效果:國立大學教授努力將研究成果拆成很多篇小論文來衝數量!應該以教學為主的私立大學老師則紛紛放學生鴿子,自己閉門寫論文!因為升等代表教授們最直接的名與利,增加論文數目則是升等的不二法門。

我希望我看到的這幾個案例是整個升等審查的新趨勢。當個大學教授必須能寫SCI作為其能力指標並不為過,但是一昧的要求數量就很不洽當了。重視論文的實際價值,並促使老師將研究議題與教學內容結合,才是提升大學的教學與研究品質最好的方向。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ccsonar&aid=752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