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8 23:45:16瀏覽2896|回應13|推薦74 | |
頭一遭在國外過農曆年,竟就繞了半個地球,跑到遙遠的義大利。 國外過年第一個感受到的差別是,年,不會自動自發、敲鑼打鼓地來。在台灣,不管再怎麼漫不經心,從電視主播換上大紅棉襖,街坊市集擺出年貨攤販,多少會在「年」來的前兩個星期,開始預感一種歡樂騷動的氛圍。同事開會安排假期了,火車機位開放搶購了,最後通牒是父母一通殷切的電話:「哪天回來過年?」 在國外,年獸虎落平陽,年真的可以變得很溫馴,悄悄地來,靜靜地走,好像大學某個團體辦社慶,一小撮人圍在地下室吃火鍋、唱歌,也好像在茫茫人海各色人種當中,一種標誌血脈文化同源的神秘儀式。 因為不再是「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口中,見面第一句話,都是恭喜恭喜」,猛然聽到一聲恭喜,有時還一時會意不過來,何喜之有?已經做了幾十年的拱手拜年動作,忽然變得好像在歌劇院演京戲,彆扭得很。 少了年味,也少了很多繁文縟節,對小孩可能若有所失,對家庭主婦倒未必全然是壞事。想想在台灣,過年給主婦肩頭添了多少重擔,年前要除舊佈新,除夕要張羅年夜飯,初二還得風塵僕僕回娘家。更別提講究點的人家,新春得打一長串拜年電話,苦思致贈親友禮品、排隊提款發壓歲錢。 今年過年不只是我第一次旅居外國,也是從未婚跨進已婚門檻,基於新手主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私心,當然覺得這樣「平安是福」的年沒啥不好。 除夕前一天,拖著P先生去中國店、超市,勉強算是辦了年貨。糖果、餅乾平常吃得多了,沒興致刻意為了過年採購,倒是心裡一直惦記著「寧波年糕」,那是每年過年,家裡餐桌上一定有的一道年菜,而且必定是父親親手炒的。 父親頗擅煮菜,好長一段時間,家裡都是退休的父親掌廚,父母常在廚房裡為了外省、本省口味差異吵架。父親為了捍衛他的「家鄉味」,雖然不時抱怨他一把年紀還得煮飯給全家吃,每回聽到鍋碗瓢盆聲響,還是忍不住踱進廚房,嘮叨兩句「這不能放香菜呀」、「這要放醬油、不是放鹽巴」,最後索性一把搶過鍋鏟。 直到父親年紀漸大,才開始一道道菜妥協,母親也慢慢把萬年菜單上的八寶菜、臘肉,換成她喜歡的「魚香茄子」、「魚翅土雞湯」。唯獨這道寧波年糕,父親還是堅持自己炒,儘管是簡簡單單的白年糕炒芥菜,他總愛炫燿「你媽炒的就是不如我」。 母親也不再跟他爭辯,總是在做完一大桌年菜之後,呼喊父親「你不是愛炒年糕嗎?換你上場啦」。 父親不割捨親自料理這道寧波年糕的另一原因,因為這是我最愛吃的。就像哥哥最愛吃的年菜是烏刺蔘,不管價格再貴、再難找,每年過節父親都要清晨上早市,一個個攤位尋找肥美者。 「那買韓國年糕代替吧?反正一樣。」找不到寧波年糕,P先生在韓國商店裡問我。 「還是不要了。」我搖搖頭。不知不覺,我也捍衛起了某些記憶裡的家鄉味。 或許令人失落的不是找不著寧波年糕,而是我們必須長大,父母必須年老,怎樣也回不去那被捧在掌心寵溺的舊時光。 圖一:參加華人聖堂春節彌撒 圖二:自製珍珠丸子(感謝友人珠兒分享的食譜)。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