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帝內經: 肺/大腸病症狀
2009/12/19 05:56:24瀏覽2022|回應0|推薦78
肺者 魄之舍 生氣之源 號為上將軍 乃五臟之華蓋也
外養皮毛 內榮腸胃 與大腸為表裡 手太陰是其經也
肺氣通於鼻 和則能知香臭矣

五臟設位 肺獨居上 天氣通於肺
肺主皮毛 為五臟之華蓋
在五臟為魄 魄則並精而出入者也
在五性為義 義則勝物而斷制者也
開竅於鼻 故其液為涕 涕者繼泣而先泗也
在聲為哭 故其志為憂 憂者陰肅而情慘也
其色白者 入金故也 其味辛者 物成故也
以至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 在音為商 在臭為腥
無非時數氣類之所系然也
*五性:
肝性靜 靜行仁 甲己主之
心性躁 躁行禮 丙辛主之
脾性力 力行信 戊癸主之
肺性堅 堅行義 乙庚主之
腎性智 知行敬 丁壬主之
*五性不相害 六情更興廢

肺主秋 手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主治 其日庚辛(秋天)
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洩之

病在肺 愈於冬 冬不愈 甚於夏 夏(六月)不死
持於長夏(七八月) 起於秋 禁寒飲食 寒衣

肺病者 愈在壬癸(冬天) 壬癸不愈 加於丙丁(夏天)
丙丁不死 持於戊己(長夏) 起於庚辛(秋天)

肺病者 下晡(下午)慧(舒坦) 日中(中午)甚(嚴重) 夜半靜(平靜)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 辛瀉之

肺病者 喘欬逆氣 肩背痛 汗出 尻 陰(私處) 股(臀部) 膝 髀 腨 胻 足 皆痛
虛則少氣 不能報息 耳聾嗌幹(乾)
取其經 太陰足太陽之外 厥陰內(治其內)血(此指經脈)者
*尻: ㄎㄠ 脊椎骨盡處
*髀: ㄅ一ˋ 膝以上的大腿骨
*腨: ㄕㄨㄢˋ 小腿肚
*胻: ㄏㄥˊ 小腿
*嗌: ㄧˋ 咽喉
*題外話: 這個尻字 想起"屌"字 現在很多人愛講"屌"字 屌是指男生的私處

肺色白 宜食苦 麥 羊肉 杏 薤 皆苦

肺手太陰之脈:
是動則病 肺脹滿 膨脹而喘咳 缺盆中(天突穴)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此為臂厥(氣血阻逆)
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 上氣 喘喝(氣喘聲粗) 煩心 胸滿
臑臂內前廉(側邊)痛厥 掌中熱
氣盛有餘 則肩背痛 風寒汗出中風 小便數(頻繁)而欠(張口呼氣)
氣虛則肩背痛 寒 少氣不足以息(呼吸) 溺色變(小便顏色異常)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除)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 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陰氣絕 則皮毛焦
太陰者 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故氣不榮 則皮毛焦 皮毛焦 則津液去皮節(乾結)
津液去皮節者 則爪枯毛折 毛折者 則毛先死
丙(夏初)篤(病沉重)丁(夏末)死 火勝金也
*瞀: ㄇㄠˋ 心胸悶亂 視力模糊
*臑: ㄋㄠˋ 自肩至肘前側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在寸口和人迎兩個穴位量脈博 比較脈博數 即知是盛是虛
*寸口: 把脈的穴 腕後橫紋處
*人迎: 穴名屬胃經在喉頭旁

手太陰之別(絡):
名曰列缺(穴名)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
虛則欠(呼氣)呿 小便遺(失禁)數(頻繁)
取之去腕寸半 別走陽明也
*呿: ㄑㄩ 口張開

手太陰之筋:
其病當所過者 支轉筋(抽筋) 痛甚成息賁(氣逆上升急速) 脅急吐血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仲冬痺也
*燔針劫刺: 火針治療法
*以痛為輸: 根據痛的部位來定位 即"痛點取穴法"
*痺: ㄅ一ˋ 由風 寒 濕等 引起的肢體 疼痛或麻木

肺虛:
論曰肺為華蓋 復於諸臟 若肺虛則生寒
寒則陰氣盛 陰氣盛則聲嘶 語言用力
顫掉緩弱 少氣不足 咽中幹無津液
虛寒乏氣 恐怖不樂 咳嗽及喘 鼻有清涕
皮毛焦枯 診其脈沉緩 此是肺虛之候 虛則宜補也

肺實:
論曰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 肺實也
苦上氣胸中滿膨膨 與肩相引
扁鵲曰 肺實熱則喘逆胸憑仰息
手太陰經為熱氣所加 故為肺實之病
甚則口赤張引飲無度 體背生瘡
以至股膝脛皆痛 法宜瀉之

肺脹:
論曰肺脹者手太陰經是動病也 邪客於肺
脈氣先受之 其證氣脹滿 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是為肺脹也
脈經謂肺脹者 虛而滿 喘咳逆倚息 目如脫 其脈浮是也

肺消:
論曰內經謂心移寒於肺為肺消
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夫病必有傳
傳有順逆 傳其所生者順 順則易治
傳其所勝者逆也 逆則難已
心火受邪傳之於肺是為逆 蓋寒隨心火
內鑠金精 肺臟銷鑠 氣無所持 故其證飲少而溲多也
當始病之時 宜去其寒邪 使不得乘心火而移害於肺
至於肺消 則當補肺金平心火而疾可愈

肺中寒:
論曰內經曰肺惡寒 形寒飲冷則傷肺
蓋肺之脈循環胃口 苟為寒邪所中
則有咳而鼻塞 唾濁涕 語聲嘶破 灑淅惡寒之證

膈消:
論曰內經曰 心移熱於肺 傳為膈消
夫心肺二臟 皆居膈上 心火既熾
移以爍金 二臟俱熱 熏蒸膈間,而血氣消爍也
心主血 肺主氣 俱受邪熱 宜不息而消 故久則引飲為消渴之疾

肺臟傷風冷多涕:
論曰肺臟虛弱 為風邪所傷 則清冷之氣上攻
而鼻流清涕 蓋肺開竅於鼻 在液為涕故也

肺痿:
論曰脈經謂熱在上焦 因咳為肺痿 其病之所得
或因汗出 或因嘔吐 或因消渴 小便利數 或因便難
數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診其寸口脈數而虛 其人胸煩多唾 唇燥小便難
或欲咳不得咳 咳則出幹沫 胸中隱隱痛者是也

肺痿小便數:
論曰內經曰 藏真高於肺 又曰 真氣奪則虛
今肺中冷 則肺之真氣不足 而其人上虛矣
虛則無以制下 故上為肺痿 下為小便數
以至吐涎沫而欲咳不能者 皆其證也 治法當以溫藥和之

肺臟壅熱:
論曰肺居膈上 為四臟之蓋 若將養過溫
或多嗜五辛 熱氣內搏 肺經壅熱 則令人咽乾舌燥
胸膈煩熱 咳嗽壅悶 鼻內生瘡 是為肺壅熱之候

肺癰:
論曰肺癰之病 脈數而實 蓋以風中於衛
呼氣不入 熱過於營 吸而不出 風熱凝滯 蓄結為癰
其證惡寒口乾 胸中隱隱痛 咳而胸滿 時出腥唾者是也
宜速治之 久則吐膿如米粥 始萌可救 膿成難治

肺癰喘急滿:
論曰內經謂肺之癰 喘而兩滿 蓋肺主氣而合於息
其脈支別者 從肺經橫出腋下 故邪氣蘊積於肺
則上為喘急 連兩滿 治宜瀉其肺臟之邪毒也

肺氣面目四肢浮腫:
論曰肺氣面目四肢浮腫者 其候咳嗽脹滿 狀如水氣
蓋肺主氣 氣為陽 陽體輕虛 為寒所折 攻發於外
散於皮膚 氣逆浮腫 內經論久嗽不已 則三焦受之
三焦咳狀 而腹滿 不欲飲食 此皆寒氣聚於胃
關於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腫氣逆也

肺臟痰毒壅滯:
論曰肺臟痰毒壅滯之病 其證目眩頭旋 胸膈痞滿
常多痰唾 不思飲食 鼻聞腥臭 蓋肺主氣 居於膈上
為四臟之蓋 邪熱壅滯 熏散胸膈 與津液相搏 故鬱結成痰也

肺臟風毒生瘡:
論曰皮膚者 肺之所合也 肺臟有熱 風邪乘之
風熱相搏 毒瓦斯熏發皮膚之間 微則生癮疹 甚則癢痛 搔之成瘡




大腸手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齒痛 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黃 口乾 鼽衄 喉痺(咽喉腫痛)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 當脈所過者熱腫
虛則寒栗不復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鼽: ㄑㄧㄡˊ 鼻塞
*衄: ㄋㄩˋ 流鼻血

大腸手陽明之別(絡):
名曰偏歷(穴名)
實則齲聾 虛則齒寒痺膈(胸膈痛阻) 取之所別也
*齲: ㄑㄩˇ 蛀牙

大腸手陽明之筋:
其病當所過者 支痛及轉筋 肩不舉 頸不可左右視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孟夏痺也

大腸虛:
論曰大腸虛冷之病 胸中喘 腸鳴
虛渴唇幹 目急善驚 滑洩 骨節疼痛 不能久立
蓋大腸者 傳導之官 變化出焉 寒邪客於其間
則令氣虛弱 不能自固而成諸疾 診其脈右手氣口以前陽虛者是也

大腸實:
論曰大腸者 傳瀉行導之腑也 其氣盛實 燥熱生焉
傳瀉不利 腸中痛如錐刀所刺 或生鼠乳 腫脹疼悶
大便不通 腹脅脹滿 腰背重痛 上氣喘急 皆大腸氣實之證也

腸垢:
論曰內經謂大腸有熱便腸垢
巢氏曰 腸垢者 腸間津汁垢膩也
蓋傳化之腑 熱氣積而為痢 痢久不已
腸間虛滑 津垢乃出 是邪熱氣實 真臟氣虛 故有此證

瘕:
論曰內經謂小腸移熱於大腸為瘕
夫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二者皆以傳化為事
今也小腸受熱 移於大腸 則陰氣虛而津液耗,
津液既耗 不能滑利 故糟粕內結 沉伏而為瘕聚
腸間菀結 大便秘澀是也



來源: 黃帝內經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347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