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帝內經: 心臟/小腸病症狀
2009/11/18 05:35:14瀏覽2328|回應0|推薦54
心者 五臟之尊 號帝王之稱也 與小腸為表裡 神之所舍
心主於血 屬於火 王於夏 手少陰是其經也

心與小腸合
故手少陰經(心經)與手太陽經(小腸經)為表裡
其像火 其王夏 其脈洪
在臟為神 在志為喜 在動為憂 在液為汗
是故心氣虛則悲不已 實則笑不休

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 得其時則夢燔灼

心氣盛則夢喜笑恐畏 厥氣客於心
則夢丘山煙火 心衰則健忘 心熱則多汗

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引痛 驚悸恍惚 少顏色 舌本強
有餘則骨痛胸中支滿 脅下及膺背肩胛兩臂痛
不足則補 有餘則瀉 此治之大法也

心/小腸主夏 手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主治
其日丙丁(夏天) 心苦緩(炎上束慢) 急食酸以收之

病在心/小腸 愈在長夏 長夏不愈 甚於冬
冬不死 持於春 起於夏 禁溫食熱衣

心/小腸病者 愈在戊己(長夏) 戊己不愈
加於壬癸(冬天) 壬癸不死 持於甲乙(春天) 起於丙丁(夏天)

心/小腸病者 日中(中午)慧 夜半甚(嚴重) 平旦靜

心/小腸欲軟 急食鹹以軟之 用鹹補之 甘瀉之

心/小腸病者 胸中痛 膺背肩胛間痛 兩臂內痛
虛則胸腹大 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取其經 少陰太陽舌下血者(放血) 其變病
刺郄中(指委中穴屬膀胱經)血者(放血)

心/小腸色赤 宜食酸 小豆 犬肉 李 韭皆酸

心手少陰之脈:
是動則病嗌幹 心痛 渴而欲飲 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 脅痛 臑臂內後廉痛厥 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脈不通 則血不流
血不流 則髮色不澤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血先死
壬篤癸死 水勝火也

手少陰之別(絡):
名曰通裡 其實則支膈 虛則不能言
取之掌後一寸 別走太陽也


手少陰之筋:
其病當所過者 支轉筋 筋痛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其成伏梁唾血膿者 死不治
經筋之病 寒則反折筋急 熱則筋弛縱不收 明展不用
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俯不伸
焠刺者 刺寒急也 熱則筋縱不收 無用燔針 名曰季冬痺也

心虛:
心虛之 氣血衰少 面黃煩熱 多恐悸不樂
心腹痛難以言 時出清涎 心膈脹滿 善忘多驚
夢寢不寧 精神恍惚 皆手少陰經虛寒所致
其脈見於左手寸口人迎以前陰虛者 乃其候也
心虛悸 頭項熱痛 狂走言語無度 小腹氣壅
心臟虛煩 恍惚多忘 神思不寧
心氣虛弱 時發昏悶 驚悸恍惚 忘誤心忪 安定神誌 補心不足
心經邪熱 虛煩懊躁 頭目不利 神思昏倦
精神恍惚 爽或昏 意思不佳 日多伸欠 眠食不時 補心益志
思慮過多 心氣不安 悸恍惚煩倦 神思不清
心氣虛弱驚悸 夜臥不寧
心氣不足 脾乏生氣 脾既受邪
心虛驚悸 睡臥不安
心臟虛熱 驚悸心忪 虛乏氣短 睡臥不安
心虛言語錯謬 精神恍惚 多驚
心虛驚悸 因憂慮 神氣不安
心虛不足 驚悸不安 言語謬亂
心氣不足 或喜或悲 或嗔或怒 或時鼻衄 眼目黃赤
言語顛倒 咽 喉痛 唇口乾燥 冷汗自出 驚悸心忪
心虛神氣不寧 動多驚 臥不安

心實: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 心實也
上氣胸中滿膨膨 與肩相引
扁鵲曰: 心實熱 則喘逆胸憑仰息 此手少陰為熱所加
故為心實之病 甚則口苦引飲無度 體背生瘡
以至股膝脛皆痛 心實熱夢多驚恐 畏懼不安
心實熱 欲吐不出 煩悶喘急
心臟實熱 煩躁喘急 欲吐不出 頭目昏眩
心壅痰實 熱頭昏 不思飲食 咳嗽煩渴
心氣實熱 氣炎盛 銷爍金精 肺受心邪 因而生疾
心實壅熱 口苦舌乾 涕唾稠粘,胸膈煩悶
不思飲食 肢體倦怠 發煩熱 似骨蒸
心臟積熱 口舌生瘡 善怒言語不快 強小便赤痛
心經蘊熱 目壅赤 小便秘澀
心熱實 悸恍惚 痰壅昏倦 上焦渴燥 夜臥不穩
心臟大熱 去煩 潤腸胃
心實生熱 驚悸 化風痰 解積熱
心臟實熱 上焦壅滯 口舌生瘡 多煩渴
心實熱 乾煩渴 夜臥不安
心臟實熱 胸中滿悶 嗔怒不常 或頭旋運 或痛如破
心臟壅盛煩熱 口舌生瘡 頭痛頰赤 心神不寧
心熱膽虛 喜驚多涎 夢中驚魘 小兒驚熱 女子憂勞血厥 產後心虛怔忪等疾
心臟熱實 言妄語 心神不寧
心熱實在內 狂妄不常

心熱多汗:
心生血 血行於分肉之間 遇熱則腠理開 腠理開則汗出
蓋心之液為汗 汗出亡陽 陽虛熱甚 不已則肌肉消瘦也
心熱多汗 及心胃客熱 嘔逆不睡
心氣壅熱 手心頭面多汗 胸中煩滿
心熱汗出 及骨蒸煩躁盜汗 食不生肌
心熱多汗 口苦舌乾 涕唾稠粘 胸膈煩悶 不思飲食
心熱多汗 及骨蒸盜汗 咳嗽 五心煩熱
心熱多汗 言笑無度 四肢煩熱
心熱多汗 欲吐不出 煩悶喘急 頭痛

心中寒:
心中寒者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如蠱注之狀 蓋心為陽臟
中寒則寒必甚 心背徹痛 則寒邪中臟深矣
心中寒 心背徹痛 背痛徹心
心中寒 寒氣痛 脅下腸鳴 心轉喉中胸腹妨悶 食不多消 常生食氣
心中寒 腹痛
心中寒 脈浮當吐

心煩熱:
心煩熱之病 手 少陰經有餘所致也 其不足則亦能令人虛煩
聖惠方止及實熱 大抵心屬火而惡熱 其受病則易以生熱
熱則血氣壅滯 故為煩躁 寢臥不得安寧
口舌生瘡 頭痛頰赤之類 虛則熱氣內攻 心神不寧 亦為之煩躁也
心虛多煩躁 背膊妨悶 面色變赤 言語謬亂
心煩躁 口乾舌澀
心臟煩熱 睡即多驚 心忪不欲見人
心虛煩熱怔忪 頭目昏眩 夜臥不寧
心熱煩躁 小便赤澀
心膈虛煩 燥渴至甚
心熱恍惚煩躁 面赤小便澀
心煩熱 咽乾舌澀 面赤潮熱

心健忘:
健忘之病 本於心虛 血氣衰少 精神昏憒 故志動亂而多忘也
蓋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苟為怵惕思慮所傷
或愁憂過損 驚懼失志 皆致是疾
故曰愁憂思慮則傷心 心傷則喜忘
心善忘 小便赤黃 多夢亡人 或夢居水中
驚恐惕惕 目視茫茫 不欲聞人聲
驚恐失志健忘
心熱健忘
心失志善忘
精神恍惚 坐臥不寧
心氣虛 精神不足健忘 陰痿不起 懶語多驚 稍思慮 即小便白濁
心常忪悸 恐懼多忘
心虛驚悸健忘 精神恍惚 言語無度 心中煩悶
心氣不定 驚悸多忘
久懷憂慼 氣滯血澀 失志健忘 飲食無味 精神錯亂
心臟風熱 驚惕不安 言語譫妄

善笑:
神有餘則笑不休 蓋心臟神 在聲為笑 在志為喜
今心氣實則神有餘 神有餘則陽氣越 所以有善笑之證
心實熱 驚悸喜笑 心神不安
心神恍惚 自語自笑 舉止不常
心神狂越 多喜善笑 如邪祟
心氣實熱 神思不安 常思狂走,喜笑無度 坐臥不安
心神不定 好登高臨險 言語不避親疏 時時自笑 高聲叫呼
舉止無常 大便秘 小便赤 解衣露體 不能安處

螈病:
病蠱弗治 腎傳之心病 筋脈相引而急 病名曰螈
夫精屬腎 筋屬肝 脈屬心 精盛則滋育諸筋
榮灌諸脈 故筋脈和柔 今風客於腎 病蠱出白
則精已虧矣 經所謂風客淫氣 精乃亡
邪傷肝者如此 其證筋脈燥急相引而螈是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
是動則病嗌痛 頷腫 不可以顧 肩似拔 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聾 目黃 頰腫 頸 頷 肩 臑 肘 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太陽之別(絡):
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 虛則生擾 小者如指痂疥 取之所別也

手太陽之筋: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 循臂陰
入腋下 腋下痛 腋後廉痛 繞肩胛引頸而痛
應耳中鳴痛引頷 目瞑良久乃得視 頸筋急
則為筋痿頸腫 寒熱在頸者
治在燔針劫刺之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其為腫者 復而銳之 本支者 上曲牙 循耳前屬目外眥
上頷結於角 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仲夏痺也

小腸虛:
小腸者受盛之官 心之腑也 太手陽其經也 其氣虛則為不足
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 脈陽虛者 小腸虛也
虛則生寒 是故有顱際頭角偏痛 耳聾不聰 驚跳 小便頻數之證 治宜補之
小腸虛寒 臍下急痛
小腸虛寒 小便頻數 便下久而有膜如奶酪狀
小腸虛寒 小便後餘瀝 陰痿
小腸虛冷 時發刺痛
小腸虛寒腹痛 下赤白
小腸虛寒下利 洩膿血 腸滑懊

小腸實:
小腸者受盛之官 心之腑也 太陽其經也
其氣盛則為有餘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
小腸實也 則生熱 故有身熱來去
口瘡心煩 身重汗不出 小便不利之證 治宜瀉之
小腸實熱 脈氣盛實 小便下血
小腸實熱 小便黃赤 結澀不通
小腸實熱 煩口瘡 小便赤澀
下焦滯熱 陰中疼痛 小便難澀
小腸實熱 頭面赤多汗 小腹急痛
小腸實熱 中煩悶 小便血出
小腸實熱 心下急痺 口舌生瘡

小腸有寒:
小腸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承奉胃司 受盛糟粕
受已復化傳於大腸 是謂化物而出也
其經有寒 則亦傳於大腸 故化物難
而大腸中懊痛 便利赤白 脈經謂小腸寒則令人下重便膿血者是也
小腸虛寒痛下赤白 腸滑後重
小腸受寒 腹痛下重 便利膿血
小腸有寒 下利赤白 腹痛下重
小腸寒 下利赤白



來源: 黃帝內經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347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