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帝內經: 肝/膽病症狀
2009/10/09 06:33:35瀏覽3904|回應0|推薦74
肝/膽主春
足厥陰(肝經)少陽(膽經)主治
其日甲乙(春天) 肝苦急(來勢洶洶)
急食甘(有甘味的食物)以緩之

肝/膽病者
愈於夏 夏不愈 甚(嚴重)於秋
持(維持)於冬 起(起色)於春
禁當風(肝病怕風)

肝/膽病者
愈在丙丁(夏天) 丙丁不愈 加於庚辛(秋天)
持於壬癸(冬天) 起於甲乙(春天)

肝/膽病者
平旦(早上)慧(舒坦)
下晡(ㄅㄨ 下午)甚(嚴重)
夜半靜(平靜)

肝/膽欲散
急食辛(有辛味的食物)以散之
用辛(有辛味的食物 對肝膽亦散亦補)補之
酸(有酸味的食物)瀉之

肝/膽病者
兩脅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跟肝膽病相關的人都愛生氣罵人)
虛則目茫茫 無所見 耳無所聞 善恐 如人將捕之(精神病)

取其經 厥陰(肝經)與少陽(膽經)
氣逆則頭痛 耳聾不聰 頰腫 取血(放血)者

肝/膽色青
宜食甘 粳米 牛肉 棗 葵皆甘

肝:
肝者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
肝者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 為陽中之少陽 通於春氣
東方青色 入通於肝 開竅於目 藏精於肝 其病發驚駭
其應四時 上為歲星 是以知春氣在頭也
其音角 其數八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其臭臊 其聲呼 其液泣 其色青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發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 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
在地為木 在體為筋 在臟為肝 在色為蒼 在音為角
在聲為呼 在變動為握 在竅為目 在味為酸 在志為怒
怒傷肝 悲勝怒 風傷筋 燥勝風 酸傷筋 辛勝酸

肝足厥陰之脈: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 丈夫頹疝(小腸下墜)
婦人少腹腫(子宮脫垂) 甚則嗌(咽喉)干(乾)
面塵脫色(面色黯淡無血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 胸滿 嘔逆 飧(像瀉肚子那樣的大便稀稀的)洩
狐疝(小腸下墜) 遺溺(尿失禁) 閉(尿點滴不出)癃(尿一滴一滴出)

為此諸病 盛(實也)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把脈的穴 腕後橫紋處)大一倍於人迎(穴名屬胃經在喉頭旁)
虛者 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平者 寸口反等人迎也
*在寸口和人迎兩個穴位量脈博 比較脈博數 即知是盛是虛

肝足厥陰之別(絡):
名曰蠡沟 其病氣逆 則睪腫卒疝
實則挺長 虛則暴癢 取之所別(指蠡沟穴屬肝經)也

肝足厥陰之筋:
其病足大指支(大拇趾) 內踝之前痛 內輔(膝內側)痛
陰股(大腿內側)痛 轉筋 陰器不用(私處功能喪失)
傷於內則不起 傷於寒則陰縮入 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治在行水清陰氣(用五行法治)
足厥陰(肝經)氣絕 則筋絕
厥陰者 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 聚於陰氣 而脈絡於舌本也
故脈弗榮 則筋急 筋急
則引舌與卵 故唇青舌卷卵縮

厥陰足脈肝主治: :
肝主疏泄 治肝氣鬱滯導致的多種病
如神經衰弱 精神病(好動兒 憂鬱症.....) 月經不調
痛經 乳腺腫塊 消化不良 腹脹 腹瀉
肝藏血 治療 高血壓 便血
肝之液為淚 治療迎風流淚 乾眼症
肝開竅於目 治療青光眼 白內障 眼炎 近視眼 弱視 結膜炎
肝主筋 治療面肌抽筋 癲癇 腳抽筋
肝經分佈於 小腿骨 膝內側 大腿內側 生殖器官 腹部 乳下
所以主治 攝護腺病 尿失禁 疝氣 子宮病 膝關節炎

肝虛症狀:
肝虛之狀 其病面青善潔善怒 臍左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不欲飲食 悒悒不樂 恐惕如人將捕之 其脈見於左手關上陰虛者 乃其候也
肝元氣虛 面多青黃 腹脅脹滿 悒悒不樂 口苦頭痛 飲食減少
肝元氣虛 四肢勞倦 飲食不消 背痛頭旋
或時寒熱 肢節疼痛 手足無力 補順三焦 通肝氣
肝虛脅下堅 腹滿不欲食 眼昏氣濁 瞻視不明
肝元虛損 臟腑不調 泄瀉不止 口內生瘡 飲食進退
肝氣久虛 四肢筋脈怠惰 三焦氣不順 上攻 眼生黑花
肝元虛冷 多困少力 口無滋味 耳鳴眼暗 面色青黃
肝元虛風上攻 頭目昏眩 肩背拘急 兼治脾氣不和
肝元虛風上攻 頭目昏悶腫疼 背項緊急 悒悒不樂
腎氣虧損 不能生肝 肝乏生氣 遂多虛冷 肝若受病 先診其脈 若肝腎脈俱弱
肝臟虛客邪攻之 真氣微弱 不能主血 脈氣微細 大便失血
肝虛生寒 冷氣上攻眼目 肢體疼痛攻注
肝臟虛風攻擊 肢節疼痛 及上攻眼目多淚
肝臟虛風上攻 通利七竅
肝臟虛風上攻 頭旋項筋急 眼有黑花 耳內虛鳴
肝臟虛冷 壯筋骨 明耳目 進飲食
肝元虛損上攻 口內生瘡 飲食不進
肝虛目睛眩疼 多淚羞明 筋脈疼痛
肝虛筋急 或霍亂轉筋 手足麻痺

肝實症狀:
肝實之狀 苦心下堅滿 常兩脅痛 或引小腹
忿忿如怒 頭目眩痛 赤生息肉是也
其脈見於左手關上陰實者 乃足厥陰經有餘之候
蓋肝實則生熱 熱則陽氣盛 故其證如此
治肝臟壅實 風熱客搏經絡 動幹心肺 上膈痰壅
喉嗌乾燥不利 四肢淫濼 或秘或壅
肝實風壅 眼目昏澀 上焦不利
肝臟壅熱 頭目不利 胸膈煩躁 體痛
肝氣壅塞 翳膜遮睛 癮澀難視
肝臟壅熱上攻 頭目不利 四肢拘倦
肝臟壅熱 三焦不利 胸膈滿悶 睡臥不安
肝氣實壅上攻 頭目筋脈拘急疼痛 大小便赤熱
肝實兩脅脹滿氣急 眼昏
肝實熱 兩眼赤澀疼痛 頭重心煩 上焦壅滯 驅風
肝臟實熱 風氣上攻煩渴
肝臟實熱上攻 頭目昏眩 兼治風化痰 鎮心安神
肝氣壅實 熱刑於脾 食已即吐 大便黃赤 忽覺背寒 唇皮焦赤
肝臟積熱 氣昏血澀 或因食酸物過多 肝中血積不散
氣血俱病 兩脅下非時氣動 每動左脅下有聲 右脅相應
日漸胃脘結塊 使人心腹滿悶 上衝咽喉頭目不利 睡臥不安 如蟲所囓
肝臟實熱壅盛 利胸膈

肝脹症狀:
肝脹之狀 千金謂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蓋足厥陰之經 起於大指
抵少腹 俠胃上貫膈布脅肋
肝病者 必兩脅下痛引少腹是也
夫肝受邪 則令氣血不通 故令脅下脹滿 引少腹而痛也
肝受邪氣 兩脅下痛 牽連少腹 胸脅脹滿
肝氣受寒 脅下脹滿 痛引少腹
肝受風邪 面多青黃 兩脅脹滿 引少腹痛 渾身疼痛 口淡無味 飲食減少
邪氣客於肝經 攻脹兩脅 時引少腹痛 四肢厥逆
肝臟邪氣 兩脅脹滿 筋脈拘急 痛連少腹
肝臟風寒 面色青黃 兩脅脹痛 牽連少腹 筋脈不利 背拘急

肝著症狀:
肝著之狀 千金謂病患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時 但欲飲熱者是也
夫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今風寒客於肝經 不能散精 氣血凝留 故著於胸上 其未苦時
但欲飲熱者 蓋血得溫則行 遇寒則澀也
肝氣虛寒 邪著胸中 實塞不快 氣血留滯 胸上欲人蹈之者
肝經不足 風寒乘之 氣留胸中 築塞不通 脅滿筋急 不得太息
肝氣為寒邪所著 胸中痞塞 氣血凝留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風寒客於肝經 著於胸上 膈脘痞悶
風寒客於肝經 膈脘痞塞 脅下拘痛 常欲蹈其胸上 名肝著

肝煎厥症狀: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 闢積於夏 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
耳閉不可以聽 潰潰乎若壞都 乎不可止
夫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 起居有常 喜怒調節
則志氣治而陽不擾 若動作煩勞 氣乃張大
陽氣張大則真氣耗而精絕
積至於夏 陽氣益盛 則衛外者躁而不靜
此其證所以煎迫而厥逆 視聽昏塞 潰潰 莫知所以然也
少氣善怒者 陽氣不治 則陽氣不得出
肝氣當治而未得 故善怒 名曰煎厥
亦以謂陽氣抑鬱於內 不得其平 故氣煎迫而厥逆也
煎厥氣逆 頭目昏憒 視聽不明 少氣善怒
動作煩勞 陽氣張大 肝精不守 善怒少氣 頭目昏憒 病名煎厥
煎厥少氣善怒 精神不守
陽氣內鬱 肝氣不治 少氣善怒 視聽昏塞 煎迫厥逆
煎厥氣逆多怒 肝氣不治

肝薄厥症狀: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 使人薄厥
夫蒼天之氣清淨 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固 若乃物或觸之 怒而氣上 則形氣不屬
血與之俱 故其證胸中菀結 與氣薄而厥逆也
暴怒氣逆 胸中不便,甚則嘔血
恚怒氣逆 上而不下 則傷肝 血菀胸中 使人薄厥 甚則嘔血煩悶者
恚怒傷肝 胸中菀結 或至嘔血者 蓋氣血相薄而厥逆

肝氣逆面青多怒:
肝在色為青 在志為怒 故其氣逆則面青多怒
蓋本藏氣逆於內 幹之而出 則多怒而面青也
肝臟氣逆 手足拘急 面青多怒 脅下苦滿 或時眩冒
肝氣壅逆 肢體沉重 面色多青 時欲嗔怒 甚者恍惚狂言 心神不安
肝臟實熱 血氣壅滯 目視昏暗 常多嗔怒 頭旋目運面色青 口多涎 小便黃赤
邪熱客於肝經 氣逆煩躁 面青多怒 怒已脅痛
肝氣逆 面青多怒 身體不能屈伸 甚則頭目眩暈
肝約血聚 使人多怒 面青脅痛

肝風筋脈抽掣疼痛(中風):
肝藏血 與筋合 肝氣和 則氣血強盛 以行於筋膜
故骨正筋柔 氣血皆從 若肝臟氣虛 不能榮養
則為風邪所侵 搏於筋脈 營衛凝泣 關節不通
令人筋脈抽掣疼痛 以至眩悶口眼偏斜 皆其證也
肝氣虛弱 風邪外侵 搏於筋脈 流入經絡 筋脈抽掣疼痛
肝受風邪 筋脈抽掣疼痛
肝臟風毒流注 四肢拘急 筋脈抽掣 百節麻木 身體疼痛 頭目昏眩
肝風 筋脈抽掣疼痛 不得屈伸 恍惚多忘 或時恐怖
肝臟風冷 毒瓦斯攻注 筋脈抽掣疼痛 及一切筋寒之病
肝風筋脈抽掣疼痛 肢節不利



膽:
膽者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凡十一臟皆取決膽也
膽為清淨之府 諸府皆傳穢濁 獨膽無所傳道 故曰清淨
虛則目昏若吐 傷膽則視物倒置

膽足少陽之脈: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嘆息) 心脅痛不能轉側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光滑潤澤之色) 足外(小腿外側)反熱 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 頭痛 頷痛 目銳(似針刺)眥(眼眶緣)痛
缺盆(穴名屬胃經在鎖骨上窩)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腋下瘤)(淋巴腺病)俠癭(頸瘤)(甲狀腺病)
汗出(自汗)振寒(顫慄發冷) 瘧
胸 脅 肋 髀 膝外至脛 絕骨 外踝前及諸節皆痛 小趾次趾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別(絡):
名曰光明
實則厥(氣閉昏倒)
虛則痿(萎縮)躄(ㄅㄧˋ 兩足不能行)
坐不能起 取之所別(指光明穴屬膽經)也

膽足少陽之筋: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 引膝外轉筋 膝不可屈伸
膕(ㄍㄨㄛˊ 膝部後面)筋急 前引髀 後引尻(ㄎㄠ 脊椎骨盡處)
即上乘眇(腰部無骨處)季脅痛
上引缺盆 膺(胸部)乳(乳房) 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 右目不開
上過右角(額頭角) 並蹻脈而行 左絡於右
故傷左角 右足不用 命曰維筋相交
*題外話:
這個尻字 想起屌字 現在很多人愛講"屌"字 它是指男生的私處

膽虛症狀:
足少陽經不足者 膽虛也
虛則生寒 寒則其病恐畏 不能獨臥
口苦善太息 嘔宿汁 心下淡淡 如人將捕之
嗌中介介數唾 頭眩痿 足指不能搖 坐不能起 僵僕目視茫茫
蓋膽虛則精神不守 其氣上溢 循其所在而生病也
膽氣不足 常多恐懼 頭眩痿厥 四肢不利 僵僕目黃
膽經虛冷 不能獨臥 心下淡淡 如人將捕 頭眩痿厥 目黃失精
膽虛生寒 氣溢胸膈 頭眩口苦 常喜太息 多嘔宿水
肝虛膽寒 心神不安 臥即驚覺 目昏心躁 四肢不利
足少陽經不足 目眩痿厥 口苦太息 嘔水多唾
膽虛勞煩 精神不守 奔氣在胸 眠睡多恐
膽受冷 精神不安 眼目昏暗 臥起不定

膽實症狀:
論曰膽實則為有餘 有餘則生熱
故其證若腹中氣滿 飲食不下 咽乾心脅痛
不能轉側 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
及頭痛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俠癭 皆謂膽氣實 足少陽經壅滯故也
膽經有餘 腹中冒冒 氣滿不安 咽乾頭重
足少陽經伏熱積久 腹中氣滿 睡臥不安 頭昏口苦 小便不利
膽經實熱 心神驚悸 小便不利
邪熱幹膽 神思不寧 喜怒狂躁 口苦舌乾
膽實生熱 腹中氣滿 飲食不下 咽乾頭重 灑灑惡寒 兩脅脹痛
膽實熱口苦 冒冒氣滿 食飲不下 咽乾心脅痛 不能轉側 頭目連缺盆皆痛
膽熱精神不安 臥起不定 口中常苦
膽伏熱 精神驚悸不安
膽實熱 精神不安

膽熱多睡症狀:
論曰膽熱多睡者 膽腑清淨 決斷所自出
今肝膽俱實 營衛壅塞 則清淨者濁而擾
故精神昏憒 常欲寢臥也
膽熱精神不守 昏困多睡
營衛氣澀 精神不爽 膽熱多睡 頭目昏塞
膽氣昏多睡 晝夜不足
膽風毒瓦斯 虛實不調 昏困多睡

膽癉症狀:
有病口苦 名曰膽癉
夫膽為中正之官 清淨之腑 十一臟之所取決 咽為之使
若數謀慮不決 則膽虛氣上溢 而口為之苦 膽主藏而不瀉
今數謀不斷 則清淨者濁而擾矣
故氣上溢而其證為口苦也
經所謂是動則病口苦 以氣為是動也
肝膽俱虛 熱氣上熏 口中常苦 泄熱益膽
謀慮不決 膽氣上溢 虛熱口苦 神思不爽
謀慮傷膽 膽氣上溢 膈脘虛煩 常覺口苦
膽虛氣逆 口中常苦 煩躁引飲
膽熱氣逆 口苦煩渴
虛氣逆 邪熱攻衝 口苦煩渴
膽熱口苦

膽足少陽主治:
膽主儲存膽汁且協助脾胃消化
治療膽道感染 膽囊炎 膽石症 膽息肉
膽道蛔蟲症 消化不良 腹脹 嘔吐
膽主決斷 治療猶豫不決 膽怯易驚 失眠 做噩夢
膽經分佈於 頭部側面 脅肋 腿部外側 所以主治
偏頭痛 中耳炎 脅肋骨痛 坐骨神經痛 淋巴腺病 甲狀腺病




來源: 黃帝內經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317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