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帝內經: 脾/胃病症狀
2009/12/04 06:08:13瀏覽2416|回應0|推薦53
脾者 土也 諫議之官 主意與智 消磨五穀
寄在其中 養於四旁 王於四季 正王長夏
與胃為表裡 足太陰是其經也

足太陰脾經 與足陽明胃經相為表裡 其屬土
其神意與智 其候肌肉 其聲歌 其液涎 其臭香 其色黃
用事於長夏 寄王於季月 散百物氣澤 埤諸臟腑 以均化為功 又謂之中州
為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其脈緩 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以平為期而已

脾/胃主長夏 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主治
其日戊己(長夏)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病在脾/胃 愈在秋 秋不愈 甚於春 春不死
持於夏 起於長夏 禁溫食飽食 濕地濡衣

脾/胃病者 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 加於甲乙
甲乙不死 持於丙丁 起於戊己

脾/胃病者 日昳(ㄉㄧㄝˊ 整個上午)慧
日出(破曉時分)甚 下晡(下午)靜

脾/胃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 用苦瀉之 甘補之

脾/胃病者 身重 善飢肉痿 足不收 行善瘈
腳下痛 虛則腹滿 腸鳴飧洩 食不化

取其經 太陰 陽明 少陰血者

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 豬肉 栗 藿皆鹹

脾足太陰之脈:
是動則病舌本強 食則嘔 胃脘痛 腹脹 善噫
得後與氣 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
食不下 煩心 心下急痛 溏瘕洩 水閉 黃疸
不能臥 強立 股膝內腫厥 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於人迎
足太陰氣絕者 則脈不榮肌肉 唇舌者 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 則肌肉軟 肌肉軟 則舌萎人中滿
人中滿 則唇反 唇反者 肉先死 甲篤乙死 木勝土也

足太陰之別(絡):
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霍亂
實則腸中切痛 虛則鼓脹 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筋: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 轉筋痛 膝內輔骨痛
陰股引髀而痛 陰器紐痛上引臍 兩脅痛引膺中 脊內痛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命曰孟秋痺也

脾虛:
論曰脾象土 位處中焦 主腐化水穀
通行營衛 脾氣和 則可以埤諸臟 灌四旁
若虛則生寒 人心腹脹滿 水穀不消
噫氣吞酸 食輒嘔吐 霍亂洩利 四肢沉重
多思氣結 惡聞人聲 補養之法 不可緩也

脾實 :
論曰脾臟盛實 則生熱 氣熏蒸
則令人舌本腫脹 語言謇澀 腹脅堅硬
涇溲不利 四肢不舉 身體沉重
面目焦黃 得安臥而唇口乾燥也

脾臟虛冷洩痢:
論曰水穀入胃 脾為行之 今脾胃氣虛 冷氣乘之
則水穀不化 清濁不分 移寒入於大腸
大腸得冷 則不能固斂 故為洩痢

宿食不消 :
論曰脾胃氣弱 則所食之物 不能腐熟
又與新谷相兼 宿滯腹內 則令人噫氣生熱
腹脹膨悶 壯熱憎寒 頭痛如瘧也

脾癉:
論曰內經曰 有病口甘者 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
夫食入於陰 長氣於陽 肥甘之過 令人內熱而中滿
則陽氣盛矣 故單陽為癉 其證口甘
久而弗治 轉為消渴 以熱氣上溢故也

谷勞:
論曰胃受水穀 其氣虛弱 不能傳化
則令人怠惰嗜臥 肢體煩重 腹滿善飢而不能食
食已則發 谷氣不行使然也 故謂之谷勞

脾胃冷熱不和:
論曰體弱之人 谷氣不足 脾胃既虛
冷熱之氣 易為傷動 蓋脾胃者 倉廩之官
布化精氣 灌養四旁 其氣虛弱 則食飲或冷或熱
多致不消 使陰陽交爭 冷熱相搏 故令脾胃不和也

脾胃氣虛冷水穀不化:
論曰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若食飲不節 寒溫失宜 致脾胃氣弱
冷氣乘之 則不能腐化水穀 而四肢身體無所禀養也

脾胃氣虛弱嘔吐不下食:
論曰脾為倉廩之官 胃為水穀之海 二者氣盛
則能運化穀食 榮養血氣 若脾胃虛弱
則傳化凝滯 膈脘痞滿 氣道上逆
故令發嘔吐而不下食 治法宜調補之

脾臟冷氣攻心腹疼痛:
論曰足太陰 脾之經也 風冷乾之 搏於脾臟
與正氣相擊 上沖於心則心痛
下攻於腹則腹痛 法宜溫以調之

脾臟冷氣腹內虛鳴:
論曰脾為中州 主腐化水穀 埤諸臟腑
若脾虛 冷氣與正氣相擊 則令腹內虛鳴
甚則腹痛下利 食不能化 內經所謂暴氣象雷者
以陰陽之氣冷熱相擊故也

脾氣虛腹脹滿:
論曰脾為倉廩之官 胃為水穀之海 脾氣虛弱
宿寒留滯 胃受水穀 不能磨化 故令脹滿

脾胃氣虛肌體羸瘦:
論曰水穀精微 化為血氣 外榮形體
內充臟腑 胃氣和 則能行其津液而充養肌肉
若脾胃虛弱 不能運化水穀 則氣血減耗
無以灌溉形體 故肌肉不豐而羸瘦也

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論曰內經言 谷氣通於脾 蓋虛則能受也
脾胃之為倉廩者如此 若其氣不和
則腹內虛滿 不能飲食
治宜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則病可已

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
論曰水穀入口 而聚於胃 脾則播其氣澤
以埤諸臟腑而已 今脾臟不足 胃氣內弱
故不能飲食 雖食亦不能化也



胃足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 善呻 數欠 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
聞木聲則惕然而驚 心欲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 棄衣而走 賁向腹脹 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 汗出 鼽衄 口喎 唇胗
頸腫 喉痺 大腹水腫 膝臏腫痛 循膺乳 氣沖
股 伏兔 骭外廉 足跗上皆痛 中趾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於胃 則消谷善飢 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 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盛者 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陰之筋: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 轉筋痛 膝內輔骨痛
陰股引髀而痛 陰器紐痛 上引臍兩脅痛 引膺中脊內痛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命曰孟秋痺也

足陽明之別(絡):
名曰豐隆 病氣逆則喉痺瘁瘖
其病氣逆則喉痺瘁瘖
實則狂巔 虛則足不收 脛枯 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筋:
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 腳跳堅 伏兔轉筋
髀前踵 匱疝 腹筋急 引缺盆及頰 卒口僻
急者 目不合 則筋縱 目不開 頰筋有寒
則急 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 緩不勝收 故僻
治之以馬膏 膏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 以塗其緩者
以桑鉤鉤之 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 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頰 且飲美酒 敢美炙肉 不飲酒者 自強也
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名曰季春痺也

胃虛冷:
論曰足陽明胃之經 與足太陰為表裡
其氣喜溫而惡寒 得溫則能變化水穀
若其氣不足 寒冷之氣乘之
則令脛寒不得臥 惡風灑灑 目急腹中常痛
兩脅虛脹善鳴 時寒時熱 唇口乾面目浮腫
食飲不下 皆胃虛冷故也

五飲酒癖 忪悸動氣 心下痞滿 嘔逆吞酸
背寒中冷 身體寒戰 心腹注痛 不思飲食
腹內虛鳴 便往滑利 胃虛氣弱 心下有冷痰

胃氣虛冷 不思飲食
胃氣虛冷 腹脹食減 四肢少力
胃氣虛冷 不思飲食 及冷氣攻腹脅疼痛 四肢少力 口吐酸水 吃食無味
胃氣虛冷 肌瘦少力 不思飲食
胃氣虛冷 不思飲食 脅肋脹滿,胸膈不快 臟腑不利
胃氣虛冷 臍腹疼痛 或滑洩下利 不思飲食
胃氣虛冷 腹脅脹滿 痰逆不思飲食
胃氣虛冷 腹脹減食
胃氣虛冷 大便滑洩 臍腹多痛
胃中虛冷 惡寒灑灑 臥而不寐
胃中虛冷 霍亂吐瀉 煩熱發渴 或下利赤白
胃冷嘔逆
胃寒胸膈虛滿 面目浮腫 飲食不化
胃虛冷 中脘氣滿 能傳化 善飢不能食


胃實熱:
論曰胃氣盛實 則壅澀不宣 蘊積生熱 令人口乾煩渴
面目悉黃 譫妄狂越 身熱多汗 腹脅堅滿 大便秘難 皆其證也

胃氣實熱 唇焦口乾 引飲不止
胃氣實熱 口舌乾燥 頭痛煩渴
胃氣實熱 煩躁多渴
胃氣實熱 頭痛寒熱 狀如溫瘧 唇口乾燥
胃氣實熱 唇口乾燥 昏體倦 五心煩熱
胃實熱嘔噦 吐逆不食 頭痛煩渴
胃實熱氣盛 消谷善飢 頭目昏痛 衄血煩渴
胃實熱煩渴 咽乾吐逆
胃實熱 乾嘔煩悶 目黃燥渴
胃中實熱 吐逆心煩 不下食飲
胃氣盛實 壅澀不宣 蘊積為熱 口乾煩渴
胃腑實熱發渴 飲水漿不止
胃氣實熱 苦頭痛汗不出 口中乾燥

食亦:
論曰內經曰 大腸移熱於胃 善食而瘦 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 亦曰食亦
夫胃為水穀之海 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者也
胃氣沖和則食飲有節 氣血盛而膚革充盈
若乃胃受邪熱 消鑠谷氣
不能變精血 故善食而瘦也 病名食亦
言雖能食 亦若飢也
胃移熱於膽 亦曰食亦 以膽為陽木
熱氣乘之 則鑠土而消谷也

胃中結熱 消谷善食 不生肌肉
胃熱善食而瘦
胃熱消谷善飢 不為肌膚

胃反:
論曰脾與胃合 主腐熟水穀 今脾胃氣虛
水穀不化 與停飲相擊 胃中虛脹 其氣逆上
食久反出 故名胃反也
其候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寒熱時作
心下痞結 狀如復杯

陰陽氣不升降 痞氣膈氣 心痛腹痛 咽喉噎悶
氣道不勻 嘔吐痰沫 飲食不下 大便秘利 不定
或裡急後重 大腹痛不可忍

年深膈氣翻胃 飲食之物 至晚皆吐出
悉皆生存不化 膈上常有痰涎 時時嘔血
胸中多酸水 吐清水無時 夜吐輒至曉
日漸羸瘦 腹中痛楚 時復冷滑 或即閉結

胃反吐逆不止 心膈不利 飲食減少
胃反 食下便吐
反胃吐逆 虛氣上攻 心疼腹痛 多吐酸水
胃反噁心 粥藥不下
反胃吐食 日久不止 大腸結燥
胃反嘔吐噦逆
胃反 及膈氣不下食
胃反吐酸水 心胸壅悶
胃虛氣逆 食已反出
胃虛脹 其氣上逆 食已反出
胃氣虛冷 不能飲食 食已即吐酸水
反胃不食 食即吐逆 羸瘦少力
胃反吐逆 發渴飲水
反胃兩脅妨脹 食不消化
胃氣虛弱 停飲相擊 發為虛脹 其氣逆上 食已反出

噦:
論曰食入於口 而聚於胃 脾胃散精氣以養四旁
腑臟氣和 乃能埤助於中 若脾胃氣虛 不能傳化水穀之精
與新谷相干 脾胃氣逆痞滿 复遇冷折之 故令噦逆也

脾胃俱虛 脹滿噦逆
風冷乘脾胃 致噦逆不止
噦逆不止 不思飲食
脾胃俱虛 噦逆上氣
胃中風冷 腹脹噦逆 不思飲食
脾胃俱虛 內挾風冷 噦逆上氣
胃中有寒 氣逆嘔噦
噦逆噁心 氣不下降
胃口冷 噦逆不已

噫醋:
論曰上焦有留飲 脾胃挾宿寒 致飲食滯於膈脘
不能傳化 令人脹滿氣逆 所以噫醋也

調養脾胃 溫暖中焦 滋助和氣 思美飲食
升降陰陽 蠲去寒溫 內消停飲 補益諸虛
動氣癖結 久而不去 牽連腹脅 蘊蘊而痛 飲食多傷

上焦冷氣 噫醋吞酸 吐沫嘔逆 不思飲食
心胸有痰 噫醋吞酸
上膈痰滯 吞醋吐味 涕唾稠粘 胸膈不利
胸膈有痰 脾胃積冷 噫醋吞酸 不思飲食
噫酸噁心 痰飲嘔逆 不思飲食
胃冷常吐清水 及醋心

胃寒腸熱:
論曰黃帝針經曰 病有腹脹而洩者 為胃寒腸熱
胃受寒 則氣收不行而為脹滿 腸間客熱則水穀不聚而為洩注
病本濁寒之氣在上 清熱之氣在下 故脹而且洩
胃寒腸熱 腹脹滿悶 泄瀉不止

胃熱腸寒:
論曰黃帝針經曰 腸胃相通 疾病相連 人因飲食不節
寒溫失宜 致腸胃受邪 有冷有熱 疾證俱見者
則善飢小腹痛脹 為胃熱腸寒之病 胃熱則消谷故善飢
腸寒則血凝脈急故小腹痛 又寒則氣聚 故痛而且脹
胃熱腸寒 善食數飢 小腹脹痛

來源: 黃帝內經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qoub&aid=347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