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8 09:02:07瀏覽4021|回應9|推薦17 | ||
前幾個月,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看看其內容和情景很適合今天的環境,修改之後貼出。 “三合一”選舉的挫敗,讓馬英九的光環消褪的情事再添一樁。國民黨內部失望感嘆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特別是一些政論名嘴更是義憤填膺,失望之極。這次結果今後會讓別有用心的政治人物借力使力,對馬政府更加大肆攻擊。利用媒體求全責備、大家撻伐也許很爽,也許可以提高社會的關註度,甚至讓自己鍍上一心為民、不拍馬匹的光環。但殊不知馬英九政府在艱難中興利除弊,不僅僅需要嚴厲的監督,也需要更大的支持。你要馬兒幹活,也得看看馬的能力,也得讓馬喘口氣。何況馬政府并沒有干什麼大的錯事、壞事。馬英九光環消褪也主要是被毀在「嘴」上。 馬英九自上任那天起,藍綠群眾,特別是媒體就對馬政府瞪大了眼睛監督。許多媒體更加天真幼稚地希望馬英九政府能夠在三個月內興利除弊有突出的表現、競選時的承諾能夠得以實現。百天新政,讓馬政府滿意度直落,固然有馬政府新任伊始,搞不清狀況、小錯不斷,如官員說錯話了、針對一些問題反應不及時、應對不力、和外界溝通不暢等自身原因外;外部國際金融海嘯,內部藍營群眾期望值過高、思變過於心切,而綠營唯恐天下不亂。民進黨執政時留下的爛攤子已經讓馬政府有尾大不掉之感,而民進黨為了掩蓋系列執政失誤以及解除初失政權的焦灼而舉辦的830 、1025 、113等一個個街頭運動,反“美牛”、以及對正常的一個個司法個案的政治化操作,馬政府推行的經濟振興、兩岸政策民進黨更是為反對而反對,讓馬政府本來就不十分強勢的執行力更加捉襟見肘、大打折扣。最重要的是部分媒體利用民調、名嘴的評論和政治人物的操作,放大了民眾的焦灼。 除去那些根本就是要唱衰馬政府的政治勢力不說,但只就藍營來說,對馬政府的期許也應該有個客觀的考慮、全面的觀察。前政府用八年的時間不但讓各種正常的秩序和制度失序、失效,更是人為地經營了一個相互糾結的利益共同體。這樣系統的體制性損壞,讓政府效率不可能有預期的那麼公正、高效。這就是出現了劉兆玄親自關註的事情,都會公文旅行5個月的怪事;因為在扁政府時代,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所好下必從之,有樣學樣,才會有軍隊系統性的賣官案,才會有更多的政商勾結。利用政府資源政治酬傭、利益均沾,政治的分贓,讓很多關鍵單位不但不會成為馬政府除弊的助力,反而因為怕被粘連到自己而成為除弊的阻力。陳聰明就是個指標性人物,即便其自身沒有弊案纏身,但從社會的觀感、維護司法的公信力的角度,他也早應該自己請辭下臺的,但因為扁朝的設計,而馬英九無奈其何。馬英九強行剔除陳聰明並非不能,但強行剔除帶來的後遺癥比忍耐到扁案一審結束,恐怕更大。馬政府盡管是個新政府,但他無法更換太多的公務員,特別是已經自成體系的檢調系統,那不是更換一兩個人就可以徹底見效的。想讓馬政府,用理想、責任、義務來對抗公然用公家資源圖利個人的誘惑甚至利益既得者;想讓馬政府一年改變八年貪腐集團的布局和破壞,重建秩序和道德,是不是太難了點?真正關心臺灣發展的人,就不應該只求全責備,而是應該多點耐心,更給馬政府艱難邁出的每一步都給予支持甚至是掌聲。檢驗馬政府的興利除弊應該看看他們發展的大方向:興利是否在引導臺灣的經濟向好的方向發展,是否讓公共資源比扁時代更加浪費或者圖利個人;除弊,一是要看新政府的官員是否有新的貪腐發生,二是看新政府是否在推動除弊工作的進行。至於興利不能夠按時兌現馬英九競選時的承諾,這要考慮到國際的環境的變化;除弊不能盡如人意,但只要是沒有出來結果之前,就應該多點耐心,新政府沒有產生新的貪腐,這本身就應該值得鼓勵和肯定。 馬英九光環急速消褪,並非其真的幹了多少錯事、壞事。而是主要壞在「嘴」 媒體反復強調和放大對新政府的焦灼,而不是給政府更多助力,無意間已經增加政府除弊的阻力,特別是要真的讓名嘴滿意,今天這個部門換人,明天那個部門換人,即使換到名嘴本人來做,問題不但不能解決,社會也許更加混亂。民眾投票給馬英九的時候,已經知道了他不粘鍋和溫吞吞的性格,那麼你也得接受他處理問題的方式和節奏,就不能夠一味要求馬政府執政的節奏迎合媒體的節奏。媒體可以是民眾發聲的地方,但不是特定人發聲的地方;媒體可以是反映民意的平臺,但你並不能夠代表整個民意;名嘴,如果只靠嘴來吃飯時,那麼你得考慮他們觀點的局限性和傾向性。讓參加電視評論的名嘴無報酬制,讓更多的民眾有公平發言的機會,也許對政府更有利。 馬政府對民眾的態度應該更加真誠和透明。做不到的事情最好別說,說了、做不到道歉就好,不要硬拗。關於除弊,應該發表一個系統的文告,告訴民眾除弊一個是制度建設,以及新政府極力避免產生新的貪腐,這些新政府一直在做,並且這部分也是可控的,歡迎民眾監督和提出制度改進建議;關於偵辦前朝案件,新政府應該告訴民眾,除弊工作比原來預料的更加嚴重和繁復,政府目前無法超越體制,越俎代庖,但政府除弊的決心沒有變。讓民眾有更多的耐心,而政府也應該有更多的預備因應方案。 許多民眾和媒體對馬政府的批評和期待都是對馬英九政府愛之太切。但如果評判的方式不當,只會增加馬政府的負擔,打亂馬政府的整個布局和節奏,而鼓動和擴大民眾的焦灼,更會讓別有用心的政黨、政客加以利用,讓馬政府的除弊興利工作缺少更多的支持,媒體失去耐心的鼓噪的聲音,更會增加臺灣的動蕩。這次選舉的挫敗,讓馬英九光環更加急劇消褪,實非臺灣之福:綠營被打了一劑強心針,對政府的對抗和羈絆恐怕越來越重,馬英九實施自己建設藍圖的信心和力度,特別是在兩岸政策上,更加失去自信和瞻前顧後。沒有民眾的更廣泛支持,馬英九即使能力更強,也無法撼動多年來形成的社會惰性、重建被摧毀的廉政體系、真正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馬英九自身越清廉,沒有民眾的支持,就會越被排斥。做不來事的馬英九,就更沒有光環可言。這種怪圈真的延續下去的話,恐怕馬英九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光環。 畢殿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