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合一選舉投票日,天氣很冷,政客們的心很熱:藍要保住既有執政版圖,綠要坐三攻四望五。選舉的結果,國民黨盡管事先有心理準備,但是失去宜蘭縣(花蓮,算不算?),特別是多個執政縣市被綠營緊咬,還是給藍營的執政提出很大的警訊;選舉的結果,讓綠營不但穩保原先執政的三個縣市,而且拿回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宜蘭縣。這不能不讓民進黨眉飛色舞,似乎也實現他們選前要用選票教訓了一下馬英九的願望。國民黨自然是輸了。民進黨難道真的就此走上了全面拿回政權的快車道?真的如民進黨所說,只要拿回宜蘭,他們從此出發,就能夠把國民黨送入歷史的山洞?細究起來:勝者莫喜,輸者何憂?
三合一選舉選出這樣的結果,許多人都曾經預料到了。馬英九九度前往宜蘭,就是已經有了這樣的預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世界金融海嘯對經濟的沖擊,以及八年被破壞性利用國家資源之後,留下的爛攤子,讓望好心切的民眾無法看到馬英九政府的滿意答卷。盡管三合一選舉,更多檢驗的是地方執政的績效,,一些細節的處理缺少細膩和溝通而被在野黨操弄,繼之被一些媒體的輪番轟炸甚至是造假汙蔑,讓馬政府進退失據。這種形象傳遞到鄉下,基層民眾盡管並沒有感到真實的害處,但已經對投票情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這部分至少是抵消了國民黨全面執政的優勢。選前的換國民黨主席和黨務改革,更沒有為這次選舉起到正面的加持作用。相反,因為改革觸動是恰恰是地方派系的利益,地方一些官員和對選舉有影響力的人首先可能是改革的受害者,而改革一般民眾卻並沒有蒙其利。陳水扁八年的懶散、上有好之,下必從之的執政,讓許多既得利益者覺得不如不變,覺得還沒有跟著民進黨的執政實惠、舒服。改變這些狀態,不但需要耐心,更需要決心。這次選舉尤其耐人深思的是:本來兄弟鬩於墻而禦外侮,但為什麼國民黨一到選舉的節骨眼上就鬧分裂分裂?為什麼國民黨執政的縣市沒有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有穩定的民意基礎?國民黨的警訊不在於失去一個執政的宜蘭,而在於比如臺東等縣市和綠營的支持者的差距十分之小。許多藍營的民眾知道,藍營執政之後,不會排斥綠營,而綠營執政,很可能讓自己長期生活在中國豬、外省人這樣的次等公民氛圍中,只要有可能他們即便含淚也會投藍營的票。藍營基層有沒有常年深耕?藍營基層的人才何在?
現在小敗,對國民黨未必是壞事,盡管有這樣結果也許會讓自己感到委屈:我們不是在改革嗎?難道我比不思改變的民進黨還不清廉、沒有希望嗎?民眾歷來對執政者都更嚴厲、更苛責一些。是所謂,位高權重,責也重。況且民眾特別是基層他們比都市民眾看的更近、也更實際,他不管你改革和執政的過程,他們只需要享受他們需要的結果。民眾正是認可你仍然比民進黨要好一些,所以,還會繼續把那麼多縣市交給你。但如果國民黨不繼續改革、改變,將來接受的挑戰恐怕會更大。
“福兮禍所依”,如果民進黨以拿回宜蘭作為提振長期因扁案而低迷的士氣、不再因為重新拿回政權無望而破罐子破摔,而去反思自己的路線的話;不再區分本省和外省人、不再自我標榜自己就是愛臺灣的化身、撕裂族群、制造對立的話。讓黨轉化為正常狀態下的在野黨(沒有一個國家的在野黨,不承認自己的政府是合法政府的,更沒有一個國家整天以羞辱自己的領袖為樂的,更沒有一個國家的在野黨,一面參加選舉,一面還要去不承認現在的國家,要去建設一個新的國家的),那麼,這次選舉的結果,對民進黨是個改變的機會,改變之後的民進黨,對臺灣也是一個朝野同心合力讓臺灣全面快速發展的機會。臺灣需要一個有建設性、強有力的在野黨。民眾期盼改變之後的民進黨能夠扮演這樣的角色,如果民進黨切實完成這樣的改變。以後再多拿回幾個縣市,甚至是整個政權也是正常的。如果民進黨認為拿回宜蘭,而且也讓國民黨輸的很難看,就認為自己不需要改變,原來的堅持都是對的,那勝利就成了民進黨的毒藥。會讓民進黨陷入更加自戀、自滿的膨脹狀態。屆時走進歷史山洞的,恐怕不是知道自己缺點卻勇於改變的國民黨,而是民進黨自己了。改變,就民進黨對臺灣都有希望,不改變,這次勝利就是民進黨的回光返照。
如果民眾對民進黨寄予厚望,而民進黨不思進取,反而得意忘形,並讓他們僅僅是在廢墟上舒舒服服睡了一覺,被喚醒後,彈彈身上的塵土,就算政治更生了----並就此可以拿回了整個政權。那麼,民眾今天用選票不是懲罰的國民黨、馬英九,而是懲罰的他們自己。請神容易送神難,希望把票投給民進黨的民眾也有能力督促民進黨做有益於臺灣的改變。並時常審視,民進黨會用民眾給予的權力,是仍要像以前那樣,制造更多的社會的紛擾,還是能夠從全民福祉出發,善盡在野黨之責,促進臺灣民眾的進步和價值的提升。最後決定讓誰進入歷史山洞的權力,就在你們手中。
畢殿龍
馬政府不可忽視教化的責任和力量
馬英九首任內閣的“趟雷”任務
「他」真的政治更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