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26 11:04:44瀏覽2258|回應5|推薦6 | |
台湾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洩密案披露以來,一波三折,多方不斷攻防。無論馬政府如何淡化該事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但事情的發展已經可以預測到對兩岸和美國的影響不容低估。張顯耀洩密案還會朝那個方向發展、引發何種危機?如何做到傷害最小的危機控管?
本來被視為茶壺內風暴的張顯耀「被辭」事件,因為王鬱琦看似宅心仁厚的處理,其實是自身性格和不粘鍋政治潔癖的溫吞優柔寡,而斷錯失了最小傷害的處理時機。
圍繞張顯耀事件的攻防,馬政府先是暗示被辭,張顯耀一臉委屈的發牢騷,繼而升級到洩密安全角度,藍營震驚之餘,對張顯耀也不乏同情和不可相信真的有大事發生。馬政府的動作,甚至鬧到張顯耀被疑似共諜地步,不得不被動解釋從未說過「共諜」一詞。但給人這樣的印象不但重創馬政府自身、增加後續善後難度,也招致張顯耀更強烈的反應,也會給反對黨留有更多的攻擊空間;
民進黨的反應則比較奇怪。第一時間,將矛頭對向馬政府,說是「先射擊,後畫靶」。這既讓民進黨先收穫人文關懷,佔有人權的道德高地,又能夠將矛頭直接對準馬英九等的執政能力和人格。這種攻防顯然不是民進黨的終點。隨著調查的深入,無論結果如何,民進黨最終都會將攻擊的矛頭放在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上,進一切可能遲滯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推進。後續無論調查怎麼樣和共諜沒有關係,民進黨也會朝這個方向猜疑、指證和網絡文宣攻擊
大陸對張顯耀案件的反應,十分符合身份,既警告某些人不要任意發揮想像力,做出損害兩岸關係的事情,也讓自己不至於過度成為焦點。
張顯耀事件造成的危機,無論馬政府一開始如何淡化,但事實上,會讓兩岸的後續談判陷入速凍;參與兩岸談判的馬政府的官員,在調查結束之前,因為不知道怎麼做才不至於踩踏紅線,會持更多觀望的態度。而民進黨今後的攻擊重點很可能是極力為兩岸的交流踩刹車。一開始,有人提出張顯耀事件或影響兩岸和臺美關係,尚讓人無法理解。但有消息說,舉報材料來自美國。這大概不會是空穴來風。美國一貫有監聽他人的惡習。設若有關張顯耀的爆料出自美國,美國會裏外不是人:很多人會對自己被長期處於美國的監聽表示不滿;而其爆料的動機也頗令人懷疑---這根本是要從根本上阻礙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而張顯耀調查中肯定會讓出示相關鐵證,這也很可能會直接、間接暴露美國監聽或其他資訊獲取的通道和方式。
張顯耀事件,無論結局如何,對馬政府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反對黨不會因為馬政府的不含糊而為其喊贊,而是找出了更多、更有力的攻擊點。這會在接下來的系列選舉中,在藍綠陣營發酵。
張顯耀到底泄了什麼秘密?會不會對兩岸已經簽訂的協議有顛覆性的影響?這是大家共同的擔憂和疑慮。但想將張顯耀渲染成共諜恐怕也不可能。因為不要說大陸現在沒有這樣的必要,即便是真,也查無實證,除非美國間諜部門黑進了大陸相關機密檔案。即便發展間諜,也不會發委任狀的,查無實據,就不能定性。
如果不按照共諜方向辦,其他任何程度的洩密,都是工作失誤或者示好的表現。這種方向,查得過於苛刻,會讓後續談判官、產生寒蟬效應、人人自危;查不清楚,恐怕也無法讓張顯耀的傷害與過錯相當,會引起眾人對馬政府的官恩薄情的質疑。
現在最好的危機處理是要盡速給人一個信得過的處理結果。如果資訊來自美國,讓美國滿意也是馬政府考量的範圍之一,否則美國通過其他通道放話出來,對馬政府會產生二度傷害。其次是讓張顯耀認錯---無論是有意錯失,還是無意之過,這是平息繼續混戰的必須。其三,張顯耀的上級王鬱琦辭職如果是最好的危機處理方式,也應該放在事情基本調查清楚之後。否則反而會造成更多的猜疑。
馬英九政府在最為其增分的兩岸事務方面的張顯耀事件,其帶來的衝擊將是深遠而且是全方位的。短期之內恐怕不會輕易平息。尤其是兩岸互信的基礎將需要更多的努力重建。 畢殿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