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0 10:29:29瀏覽657|回應0|推薦6 | |
上週五之前帶的實習生「儒」回來敘舊,她問佑佑、彥彥哪一個比較「乖」? 「『乖』不一定是好的啦」,我說。 相對於佑佑,彥彥顯的非常有「個性」。 例如: 佑佑如果被罵、被打,通常屬於「默默承受」、「我知道錯了」的那種小孩。 而彥彥性格上倔強許多,對於被打手他常常會很倔強的回應。 「剛剛因為XXX,所以被打手,很痛吧?」,我問。 「不會痛啦」,彥彥回。 「不會痛?」,我再確認。 「爸爸,這手也讓你打,我不會痛」,彥彥伸出沒被打的另一隻手。 是的,在同樣條件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個性發展也迥異。
我不覺得用「乖不乖」這種指標能畫出「好不好」的線。 至少對我而言,全然逆來順受、沒有自己意見的小孩或許是大人眼中的「乖」,但這種情況對小孩未來發展不一定是「好」。 回想當兵時,雖然連上的部分長官自己職能、品行皆不足以能帶兵,但當兵的封閉環境就是軍令如山,雖然現在大專兵、碩士兵很多,但「上面說一下面誰敢說二」,不過我們常是表面服從,休息時大夥兒幹聲連連。 「帶兵無法帶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相同的,小孩外顯的「乖」,有時候只是外表服從但內心反抗的做作反應,父母如果一昧要求小孩應該「乖」、應該「聽話」,這樣的乖也只是讓小孩提早社會化的面具。 華人社會的小朋友從小被賦予「要乖」的使命,成人規範的許多守則就成了扼殺小孩適性發展的可能。 外國小孩沒有像華人小孩一樣,從小受到父母無盡的呵護,創造出一個個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小皇帝。 外國小孩獨立性夠,破壞性夠、反抗性也夠,我想這些都和「乖」扯不上邊。 不過這樣「不乖」的小孩長大後反而比較有創造力,因此外國的研發、藝術、商業廣告等都有很高的成就,不是嗎?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