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盧溝橋一瞥
2006/06/02 19:51:24瀏覽2783|回應3|推薦24

  盧溝橋和宛平城,是許多中國人讀歷史時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我第二次到北京,主要就是想看看這道橋和這座城。

  我的行囊裡帶著地圖和指北針,並且先到北京琉璃廠的書店購買有關書籍,但旅行社的安排卻令人生氣,使我和朋友們在橋上和城裡只能停留很短的時間。

*宛平城,像一本血淚斑斑的歷史冊頁

  車子先載著我和朋友直奔周口店。途中經過宛平附近,在一個橋頭收費站等著繳費時,我看到剛越過的,正是一條長著野草和露出卵石灘的寬闊河道,便猜它是永定河。

  從車窗望出去,河道遠處橫著一座多孔聯拱長橋。橋欄上方有著許多圓球形影子,辨不出是過橋行人晃動的人頭,還是石雕獅子。下午從周口店折返,進入宛平城後,證實我的判斷沒錯,那就是橫跨在永定河上的盧溝橋。

  歷史課本留給我的印象,經過炮火洗禮的宛平古城,必定是一座雄偉的大城;等進到城裡,我才發現,在中國版圖上恐怕不容易找到像宛平這麼小的一座城。

  這座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城,據我估計,東西長不到五百公尺、南北寬可能僅有二百公尺。整座城只設東西兩個城門,城門建造成甕城格局,由一條街貫穿。

  一條直直的大街,從東邊的城門通向西邊的城門,再沒有其他的街巷,沒有鐘樓,也沒有鼓樓。我想,如果有人在東邊的城門唱歌,站在西邊城門的人,就可以跟著和聲。走出西邊的城門,就可以看見盧溝橋正伸出手臂迎人。跨過盧溝橋,才是廣闊的華北大平原。

  明朝崇禎皇帝興建這座城,原是害怕造反的農民進犯北京城,所以當時叫拱北城,清朝改稱拱極城,字不同,意思一樣。民國後才叫宛平城,同時將縣署遷入城內。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晚間,駐屯豐台的日軍集結在盧溝橋上游平漢鐵路橋附近,以宛平城作為攻擊目標進行演習。晚上十時連續響起槍聲後,即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守軍拒絕,日軍便砲轟盧溝橋和宛平城,八年抗日戰爭的第一槍由此響起。

  日軍揚言三個小時內占領宛平,三天內打下天津。結果在宛平守軍用大刀、槍砲和血肉奮勇抵抗下,整整和日軍對峙二十一天,才奉命撤退。

  大陸於一九八七年,在這個抗日戰爭的起點,建築一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紀念館大門朝著宛平街道,背倚北面城垣,門前屹立一座四公尺多高的怒吼醒獅雕刻。館內主要以大幅照片呈現抗日戰爭軍民聯手擊退敵人的情形,也陳列部分實物,包括石頭打造和鐵鑄的地雷,水上游擊隊的木船,張自忠將軍壯烈犧牲時的血斑石片,以及日本七三一部隊在哈爾濱病菌試驗時的細菌培養箱等。任何人面對著日軍的殘暴,和中國人慷慨赴戰的鏡頭,雖說是幾十年前的泛黃鏡頭,仍不免觸動心中的傷痛。

  走出紀念館,走在宛平城裡唯一的街道上,更讓人覺得:這樣一座小小的城,就像一本可以夾在腋下的歷史冊頁。也許只有十數頁,一旦翻開,卻字字句句都是英雄和凡夫俗子的血淚。

*盧溝橋,有四百多隻石獅子

  這座有著十一個橋拱的聯拱石橋,年齡比宛平城老一倍多。根據我讀到的書上記載,它全長二百六十六點五公尺、淨寬七點五公尺,橋身中段微微隆起。在北宋以前,這兒只是河津渡口,興起於松花江上的女真族,在北京城西南隅興建中都城後,這個國號叫金的王朝,便在西元一一八八年五月下詔建造石橋,到了一一九二年三月石橋建成時,取名為「廣利橋」,後來才被人們叫成盧溝橋。

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文人雅士,曾為這座橋寫下一些詩詞。連在元朝當過差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都不忘在其遊記中記述這座「美麗的石橋」。清朝康熙和乾隆兩個皇帝,更是不只一次到橋上,現在豎在橋東端北側的「盧溝曉月」碑,就是乾隆寫的。
  
任何人到了盧溝橋,必定先找到這座石碑留影。我到的時候,有個只會說洋文的年輕人,騎著腳踏車從橋西過來,站在碑亭前要我幫他拍照,隨後他把車借給我,幫我拍照還讓我騎著車在橋上繞了一趟。
  
任何人到盧溝橋,一定要仔細看看橋上的石獅子。

  盧溝橋建好迄今已滿八百年,而橋上的石獅子究竟有多少頭,曾出現不同的數目。馬可波羅經過盧溝橋的時間,推算應當在石橋建好的八十幾年後,他的形容是「橋兩旁皆有大理石欄,又有柱,獅接承之,柱頂別有一獅,此種石獅甚巨麗,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狀皆同。」而光是這些橋欄上的石柱就有二百八十一根,這個洋人旅行家大概不耐煩細數,沒寫出共有多少石獅子。到了明代的筆記中,只知道「數之輒不盡」。清朝的文人筆下,才看到一個三百六十八頭石獅子的數目。所以老北京人的口中,流行一句歇後語是:「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

  過去海峽兩岸的書本中,台灣的中學課本裡只說「不計其數」;而北京的文物工作者曾數出大小獅子四百八十五頭,就以為數清楚了。直到一九八五年前後,再以編號登記方式得到一個最新的數目,竟是四百八十九頭,比先前又多了四隻。

  橋上的望柱高一公尺多,到一般人的上腹,而柱頂的石獅子大小,高度約十五公分到二十幾公分不等,人們走過望柱邊,耳畔正好對著石獅子的嘴巴,一路過去,彷彿可以聽見獅子們列隊張著大嘴,正訴說或吟唱什麼。

  四百八十九頭石獅子,姿態各異,表情也不同。有的弄繡球,有的戲小獅。大獅身邊那些十來公分,甚至只有幾公分大的小獅子,更是頑皮,有的在媽媽身上捉迷藏;有的趴在背上溜滑梯;有的在媽媽懷裡,和兄弟姐妹鬥嘴吵架;有的只露出半個頭,卻扮著鬼臉。

*因水流渾濁而被稱「盧溝」
 
 打從明朝劉侗寫《帝京景物略》時,民間就認為只有巧匠魯班才可能刻出那樣生動活潑的石獅子,也只有魯班才可能建出盧溝橋。直到現在,當地有些老人仍然深信不疑。他們說,當年魯班公趕著一群白羊到盧溝橋河邊吃草,未料統統變成了白色的石頭,就是那些造橋和雕刻獅子的白色石頭。
 
 大陸文物專家羅哲文、于杰、吳夢麟、馬希桂等按照石獅的雕刻風格、石質顏色及受到風化的程度,把牠們分門別類考據一番。其中,被肯定為年代最早的石獅子,數目很少,牠們的石質屬淺青黃色砂石,特徵是身軀瘦長,面部較窄,腿部挺拔有勁,眼神專注,頸部繫帶飄逸,但頭上的卷毛則不甚高突;被列為至少是明代遺物的,有近百頭,石質與前一類相同,但身軀顯然粗短一些;有部分石質暗紅色,或青灰色砂石雕刻的石獅子,被認為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作品,牠們隻隻突胸張嘴,頭上卷毛高突,頸下繫帶也較寬,雕刻手工相當細膩。還有數目占了近一半的石獅子,年紀比較輕,推算屬清末到民初所增補的,牠們外表較新,雕刻刀法略遜一籌,石質顏色也不一致。從這些分析看來,盧溝橋的石獅子應是幾代同堂,只是在我匆匆瀏覽下,實在不容易辨出牠們老少。
 
 關於石獅子的故事,我還聽到一則傳說。說是從前有個縣老爺,聽人說升堂斷案沒什麼稀奇,要能數清盧溝橋上的獅子才算高明。他不服氣,先派了一批衙役到橋上去數,結果這些人左數右數的數了半天,每個人數出的答案卻都不一樣。縣老爺只好挑了個良辰吉時,親自帶幾個精明幹練的親信出馬,哪裡知道才走到橋頭,便看到整座橋面上都是活蹦亂跳,就地翻滾嬉鬧的大小獅子。縣老爺當場嚇呆在那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從此多年,再也看不到官員去數盧溝橋的石獅子了。
 
 有人把盧溝橋寫作蘆溝橋,我離開宛平後,就有朋友問我那河床上是不是長滿蘆葦,真把我問住。
 
 記得我到北京的第二天,整天下著雨,報紙和電視上都說北京附近一些地區軍民忙著抗洪;兩天後,我到盧溝橋卻是烈日當空,河床上只見野草青綠,看來不像蘆葦。
 
 盧溝名稱的由來,我查閱當地買到的有關書籍,只說河從西北向東南,是古代漯河的一支,水流渾濁,被稱做小黃河或黑水河、渾河,早年因為河道隨洪流遷移不定,而被稱為無定河。到了清朝,上游叫桑乾河,下游改叫永定河,因為皇帝希望它不要老是氾濫成災。至於為什麼民間稱它盧溝或盧溝河,書中說與它流經北京西邊的盧師山有關。另外辭書上解釋「盧」即黑色,早年京師人以「盧」形容黑渾色,渾濁的水流自然被稱作「盧溝」。
 
 有人寫文章說,每年春季,永定河上游冰雪溶化,水勢猛漲且夾大量浮冰而下,但皆被北側橋墩上分水尖三角鐵「斬龍劍」破解,那些來勢洶洶的浮冰只能俯首貼耳的從橋洞下流過;有的文章則說,每年六、七月常有洪水滾滾的穿過橋洞。我是六月中旬到盧溝橋,看到的卻只是乾涸的河床,河床上還有人走動。
 
 當時,藍色的天空中,飄浮著一些漂亮的雲朵。陽光照著小小的宛平城和長長的盧溝橋,橋上的獅子們靜靜的看著人來人往,其中有不少獅子像是在打盹。
 
 我曾有一股衝動,想問問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獅子,是否還記得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槍砲聲。

原載《聯合副刊》,收錄於《逃匿者的天空》一書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m330&aid=296487

 回應文章

蕾波特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大作
2006/06/06 23:10
下次去北京,一定要自己去,而且可以去青年旅館之類的,反正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外面,而且吳大哥已經退休,時間充裕在那兒待個半個月什麼的,才能好好品味北景這個古城。

吳敏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敬覆繡花枕頭
2006/06/03 22:56
根據大陸文物專家研究,橋上的石獅,從清末到民初就有所修補,489隻石獅應當是「幾代同堂」,但增補的石獅,雕刻技巧已不及原有。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不可錯過的景點
2006/06/02 21:02

我認為它是遊北京不可錯過之地。

你知道有些獅子是新刻的嗎? (作戰毀壞了一些)

看完橋上獅子,只能讚嘆中國工藝之精~

好懷念那些小獅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