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21 20:52:30瀏覽1506|回應6|推薦74 | |
自從發現柑園大橋旁新闢建的臨溪自行車道後,不記得已經來過多少次了,開始時受這裡野花吸引,雖然酷熱的八月天,許多野花開燦爛,大多是外來種。及後登上臨溪高處往上下游眺望,大漢溪溪邊的岩岸,有些像縮小版的新疆五彩灘。第一回登臨,天氣好,平靜的溪水映著藍天,岩石有些是土色,有些褐色。第二次來探視,只為甜根子草的白花衰落,姑且從第一次的定點,循著岩石頂上,迂迴地往上游走,發現不同的岩石,石壁上多處有積水,有一處還像岩洞,地景比第一次眺望豐富多了,可惜那天天候不佳,岩石都灰灰黃黃。上週日(10/16日),天空難得蔚藍,又再一次探索這迷你的五彩灘,不同的是這回是先到上游,再循著水邊,在迷你五彩灘的「山腳」往下游走,從不同角度觀察。還有,這回我先塗上防曬油,免得像第二次,雖然陰天,隔幾天,額頭出現脫皮。 對我來說,網路上沒有人報導過這裡的地景,因此探索新地景,首次報導,就如同寫科學論文,當然,這裡水邊偶有釣客,只是釣客只在意釣物。 第三次探索,騎車同樣先經過車道旁的台灣欒樹區,黃花已經全變成紅褐色的夾果。甜根子草比禿掃帚好不了多少,沒多少留戀。很快就抵達近三鶯二橋建築工地附近的鵝卵石區,先將小摺隱藏在離車道的草叢裡,雖然不算貴重的單車,車行老闆告誡過別離開視線,想起大學時爛車都被偷兩回,小心為妙。 靠鶯歌樹林這邊,有著大片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把混濁的溪水推向對岸。來到最遠處,這才發現,之前認為擱在對岸幾片巨石,原來是座落在溪水中央。 從這裡進入河床,上游興建中的三鶯二橋 回到近岸,小心翼翼地往下游走。最先發現是灰黑色的片狀,但鬆軟的岩層鋪在岸邊,皺紋像是大水沖刷出來的。 這裡岸上也有紅褐色的滲水流下。 離開這灰黑的軟土石層,再往下游走。 這時候,在岸邊不遠鵝卵石中間出現兩三處灰黑色的零星土堆,不知道為何鬆軟的砂石堆沒有被流水刷平。 不遠處,一大塊黑色的砂岩,像極一條黑色的豆腐鯊,伏在鵝卵石上,背上有幾片比較硬的石塊,好比魚身上的魚鰭。 大鯊魚背上往下游看 再下游一點的黑色砂岩,似炭火餘燼,第二次探索時報導過的。 從這裡就是迷你五彩灘石壁的起點。這裡有高矮兩疊。 從鵝卵石區攀上第一疊,這張照片就是第二探時的封面照,只是天候不同,顏色各異,第三探時,身旁的岩石還長著些許藻類。 第二探 第三探 從這一疊往上攀上岩石頂。 岩石頂上幾處大小積水,有點像濕地。水面還映著天空的藍天白雲,可惜手上沒有單眼和偏光鏡。 頂上的積水往下流,鐵鏽色的小水流,曲折地流流到溪水邊的沙土。 回到河床岩石邊,往下游看。 最遠處,幾座巨石,座落在兩岸邊。遠方近岸的巨石,上游處有兩處比較小的石頭頂著,似擋著怪獸往前游。初探時,從高處可看到這巨石的形貌,真有點像動物。 往下游看,水邊的碎石,雜著污泥,有著自然形成的蜂巢孔洞,沒任何鞋印與動物腳印。 這山壁其實不高,約一兩丈,不過在鏡頭下,不也似山陵起伏,也有點像月世界的形貌。 這山壁主要是砂岩,部分光滑,部分細碎,下方偏灰黑色,上方偏紅褐色。怪不得初探與再探時,所看到的主要是紅褐色的岩石。 頂上看到的切開的大岩石切縫,在下方看,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再往下游走,石壁不再光滑,而是折疊著裡外好幾重不同樣式的岩層。 有些地方外部的岩層似乎更細碎鬆軟。 轉一個小灣,紅褐色的滲水從頂峰流下。 走到這裡,折回,這迷你五彩灘的山腳行,其實只走了一半。有機會再續罷。 三次探索迷你五彩灘地圖 請參考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