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26 07:15:25瀏覽2909|回應5|推薦65 | |
先人來開墾外雙溪流域時,當然會優先選擇地勢平坦肥沃,而水資源充盈的士林平原,所以外雙溪上游平等里等丘陵地的開發自然就晚了數十年以上,平等里雖然是海拔不算高的丘陵地,只能開挖出高高低低的梯田,種植蔬菜水果之類的旱田作物。除了平等里外,外雙溪中上游地區中,溪谷腹地不寬,梯田主要集中在菁礐溪和內雙溪交會處,在釣蝦街附近。水圳給這片梯田引來清淨的山水,除了釣蝦場使用外,過去有著大片水梯田種植西洋菜,閩南語稱為水甕菜,那是一種健康食材。西洋菜大可以和此間的綠竹筍雙雙發展成特色的在地食材,和陽明山桶柑一樣成為觀光賣點,可惜近幾年不知何故,西洋菜的種植漸漸荒廢了。沒想到,在內雙溪的山裡還可以再看到水梯田,雖然那僅是一小片。 內雙溪的芒草花因為地勢低,主要開在十二月,在聖人瀑布上游原有一大片芒花,沒想到前幾週拜訪時,這片位在溪谷邊地上的芒草花不見了,不知道是否被農人剷除,換成蔬菜田了。至善路三段,過了聖人瀑布,往右上方沿著溪邊走,還沒有到車登腳橋,內雙溪溪流的邊地,除了幾層果樹外,果然開闢成菜園,還有一面水塘集水。 至善路三段370巷15弄,有登山的石階,細看入口處有木牌標明路徑,木牌底下一方小石碑標示著「大崎頭步道:大崎頭登山口」,在Google Map 上可以看到這一小片梯田,眾多健行客的網誌中都可以看到這裡的風光,自己尚未走過。趁十二月中旬,訪內雙溪芒花未遇,順道走一回大崎頭步道吧。 頭一回選在下午兩點多,想來梯田處會有些許逆光,影像應該更立體些,可惜當時天陰,窩在山凹裡的梯田,冬陽很早就照不進來了。隔了一週,特別選個早上,看氣象預報還好,出門時還有些藍天,可惜到了內雙溪山區,居然飄起細雨,只好在聖人瀑布和碧溪橋附近徘徊,原來氣象預報中的東北偶陣雨都下到內雙溪了,原想打道回家,沒想到還沒有回到釣蝦街,雨就停了,陽光還透雲而出,不死心,迴轉到大崎頭步道。果然,細雨漸歇,偶而還有些陽光,攝影效果比前一週好。 大崎頭步道登山口處便有一片種植蔬菜的梯田,石階的步道直往上走,左側山水沿著水溝淙淙而下,一株大樹斜靠著陡直的階梯旁。入口處不遠右方人家的紅磚房高高架在大理石高台上。 沿著石頭階梯再往上走,左右兩邊種植著綠竹。 簡陋的農寮前方尚餘一片芒草花,其上,就是這裡的梯田了。農寮的前後,種植了一些綠色蔬菜,高麗菜和芥菜長得正好。 這一片梯田雖小,總數約有十層,上六層水田,下幾層旱地種蔬菜。其實,下幾層疊疊相連,也不易算清究竟幾層了。最下方的水田有塊中央石。水田中央石出現在好些山區的梯田中,如金山的八煙,還特別著名,可惜內雙溪這水田太小了,顯現不出山石浮水的景象。 這十層梯田,位在內雙溪小山凹中,位在石頭階梯步道旁,每一層不寬,上層愈來愈小。梯田與步道之間有水溝,有兩塊長木板權當橋樑跳板,寬度就如同女體操選手的平衡木,從步道跨越到水田邊上也算小冒風險,君不見平衡木選手常常落槓啊。
每一層梯田都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塊砌成,可見先人構築這一丁點大的梯田多不容易。 不同角度的水梯田。 最上方的一塊小梯田,不像其他下方梯田細長,雖小,有些寬度,特別把鏡頭放低,看起來寬廣些。水裡長滿綠色的藻類,恰好,水邊倒了一節樹椏,優美的樹型讓這片水田更生動。試著轉動鏡頭前的偏光鏡,或照映著天空的顏色,完整的樹枝倒影,或完整呈現當時水田裡豐富綿密的水藻。 時值冬天,水田中沒有看到大嬸所說的茭白筍,只看到幾小撮水稻,有些還結著穗呢!憑藉這幾片小水田,種植些蔬菜、水稻、茭白筍,經濟規模大小了,不足以養家餬口,想來農人捨不得丟荒先人的田地,勞動也好,愛惜也好,興趣也好,總之,維持著這小片水田,讓遊人可以感受一下粒粒皆辛苦,食物來源多不易。看田埂邊上還種上蔬菜呢!不知道這水田裡的芋頭能吃否? 水田裡鋪著滿江紅,那不是浮萍,那是蕨類啊,冬天裡,許多滿江紅都被冷風吹成紅色了。這一天早上,微雨,雨滴在滿江紅上聚成亮晶晶的水珠。在水面空隙處,伏著多群小蝌蚪,偶而抖動尾巴,不知道是屬於青蛙?樹蛙?還是蟾蜍的子代? 冬天裡,田埂邊長滿小草花,根據專家邱同學告知那就是「仙草」,想來可以用來做「燒仙草」呢!
直挺挺的石階步道,頂頭處轉向東北,離開水田,進到樹蔭中。沒爬多高,步道就轉為平向,蜿蜒向前。 不久就可以看到另外一處梯田集中地,這裡全是旱田,幾戶民居座落在梯田之間。我特別徵得田間大姊同意,讓我拍一張種滿各式蔬菜的梯田,道一聲辛苦了。這幾戶人家出入還得爬上爬下這一大段石頭步道,好處是遠離塵囂。 這一小片水梯田,水土保持尚可,靠近內雙溪的耕作就更要注意到水資源的保護,因為外雙溪的飲用水還得靠碧溪橋下游處的外雙溪水庫。聖人瀑布旁,原始樹林中央,被開挖出一塊菜田,就有點不妥了。在Google Map 上就可以看到茂林中的窟籠,想來已有些年頭了。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