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內雙溪的砂岩溪流景色
2015/04/04 21:51:25瀏覽2404|回應1|推薦43

山裡的溪流都是流水把泥土沖刷後留下來的水道,河床裡的石頭耐得住沖刷的才能留下來,耐不住的都會被沖到下游成為鵝卵石了,要當中流砥柱真不容易。

外雙溪流域起源於大屯山系,菁礐溪和內雙溪在平等里兩側往下流,內雙溪這一端河床的石頭更獨特,地質旅遊的描述是:「內雙溪一帶最主要的地質構造線為崁腳斷層,呈東北西南走向,五指山層逆衝至大寮層上,由於內雙溪的溪谷沿線大致與崁腳斷層平行,加上內雙溪流域主要位於崁腳斷層下盤,所以溪床多處裸露出大寮層。」(江婉綺、李錦發,2014),所以內雙溪沿線多處可以看到大寮層地質,多由砂岩與頁岩互疊而成,多處形成豆腐狀板塊和壺穴等地質特徵,例如:聖人瀑布與楓林橋下方顯著的頁岩堆疊,很容易風化落石傷人,聖人瀑布前河床、聖人橋上方和碧溪橋下方都可以看到砂岩被水沖蝕成豆腐狀板塊,在攝影朋友們所稱的「內雙溪秘境」與車登腳橋下都是整塊的砂岩所形成。

士林內雙溪至善路三段195號前,在普宜苑與溪山國小之間, 這裡臨溪的欄杆難得有缺口,缺口處也難得有水泥階梯可以抵達河床,這是內雙溪唯一方便遊人進入河床的通道。

這裡東邊的河床屬於砂岩地層,並未被溪水沖出大型的豆腐方塊,反而呈現出精細的變化,當溪水流過,更顯現出溪流之美。幾年前和今日變化不大,主要的變化是河床兩邊的植物更密集些,更高壯些,在溪中流水匯集而往下沖之處,現在掛上跳板,只是用幾塊稀疏的木板拼成,不過倒是很牢靠地釘在兩端的石頭上,方便跨越到對岸。

踩著跳板來到溪流的東側,砂岩層黃褐色,溪水切成幾小條,橫躺在東側河床上,溪水就在縫中流下至不平整的砂岩板塊,然後再流向主流。東側的砂岩板塊沖蝕出好些小型岩洞,像典型的壺穴地形,不過面積並不大。

地形雖然變化不大,景致回隨著溪中水勢大小而有很大的差異。本文的照片就是集合不同時間不同水勢大小而成。當水勢大時,水勢漫過砂岩層,不分主流支流,傾流而下。乾旱時節,主流尚存,其餘涓涓細流,只得尋著砂岩層的縫隙走。

今年三月中旬北部下了一個多禮拜的春雨,3月27日帶著學生冒雨探訪內雙溪,那時溪流暴漲,滾滾的黃濁溪水,全漫過這裡的砂岩層,雨勢也止於那天。28日星期六早上,隔了一夜不雨,溪水已然澄清,露出跳板附近的岩層,這裡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燥動的水勢。恰好,此時有兩位裝備齊全的溪釣客在急流中垂釣,而釣客朋友也沒有拒絕入鏡,成全此間難得的激流垂釣影像。

至善路欄杆下看此間溪流景色

多年前和今天的溪流景色沒有大差異

只是主流處釘上跳板

跳板下溪流景色

上方砂岩層枯水時

上方砂岩層發水時(2015.3.28.)

跳板旁砂岩層枯水時

跳板旁砂岩層發水時(2015.3.28.)

跳板旁砂岩層相對豐水時

溪水流過跳板旁砂岩層

跳板旁砂岩層的壺穴地形

砂岩層發水時激流溪釣客(2015.3.28.)

播放此文全部照片

請參考:

江婉綺、李錦發. 2014. 內雙溪一帶地質旅遊

這是外雙溪第二大瀑布?

聖人瀑布前,政治塗鴉毀掉好心情

初夏的外雙溪秘境

車登腳橋下好風光

車登腳橋之秋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21998936

 回應文章

simm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10 09:14

期待春雨發威

讓河川恢復美麗

wonghc(wonghc70) 於 2015-04-10 14:01 回覆:
外雙溪水庫易滿,其他水庫待春雨充填,人也一樣需要春雨的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