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09/05 21:58:42瀏覽4683|回應1|推薦79 | |
初夏逛至善公園,輕鬆愉快。剛出門,迎面的是斑鳩在樹枝上梳理羽毛,小烏秋在枝頭跳躍,親鳥在旁監督著,外雙溪清涼的溪水裡,小白鷺在覓食,校門外幾隻白頭翁和八哥站在高處呼喚著,連路燈上都站著鐵鑄的烏秋鳥。 至善公園只是一個尋常的社區公園,座落在東吳前望星橋與上陽明山仰德大道復興橋之間,在外雙溪與至善路之間的河濱高地。東吳大學前臨溪路口,望星橋在民國75年至善路拓寬時抬高了,至善路中央有分隔島,種植了楓香,兩旁人行道種植上樟樹。 在臨溪路口左轉經過梅林新村,那裡有幾間眷村的老房舍,現在沒落了。紅綠郵筒配上老舊房舍,曾有新人在此拍攝婚紗照。 梅林新村前,在至善路拓寬後,曾建有人行陸橋,本意是方便行人通行,主要是為了東吳的學生。在陸橋上可以高臨飛快的車流,可以晀望山頭上的鄭成功廟,廟宇在假日時總會大放光明,狀似天燈高掛在夜間紅白車軌上。 再過去就是在至善路起點的雙溪公園,這座沒落的皇家花園,今年被大王蓮帶起了觀光熱潮。至善公園小廣場就在雙溪公園對面,中間隔著至善路,相對於人潮滿滿的雙溪公園,至善公園冷清多了。 公園小廣場兩端立有「至善公園」大字的石碑矮牆。假日裡,小廣場常辦單車、路跑等活動,頗熱鬧。小廣場後端是小荷花池,種植白色和粉紅色小花的品種,七月時,荷葉就開始凋零。 小荷花池背後是一座被冷落的銅像,我常問學生,就算是中文系和歷史系的學生,幾無人能認出這座「吳敬恆(稚暉)」銅像。 小廣場左方,靠復興橋端,有一大片草坪,過去福林國小的幼童軍團常在這裡活動。夏日裡,草地上有幾隻黃頭鷺踱步,尋找蟲子。草坪上,社區朋友們做晨運。在角落上有兩排猢猻木,樹幹粗大,很好認。林間飄來舞曲的樂聲,原來在林蔭平地上,社區朋友在練習舞步。結束後,相聚喝茶聊天。 公園裡有環繞的步道,主要用紅土鋪成,草坪靠至善路的一側,種植了幾株高壯的黑板樹。不過,公園靠至善路外圍主要種植第倫桃,葉粗大,可以作為公園的隔音牆,阻隔馬路的喧囂。第倫桃會結成壘球大小的果實。 除了第倫桃外,公園靠馬路側也種植了幾株大花紫薇,初夏時,大大的紫花掛在樹梢,遊人很少留意。在小廣場前的轉角處,還種植了幾株九芎,果子結成串。 至善公園最特殊的植物,除了第倫桃外,我認為非猢猻木莫屬,前面提到有兩排種在草坪旁。位置靠近梅林新村對面,公園裡有兩排猢猻木,傍著彎曲紅土小徑,季節分明,春夏裡,有著濃密的樹蔭,冬天葉子落光後,如同高山的枯木森林。 公園裡數目最多的是榕樹,公園地勢平坦,榕樹最適意。最美的一排榕樹種植在臨溪外側。 傍著臨溪外側的紅土小徑筆直,不時有遊人健步或騎車經過,自行車道可以穿過復興橋底,再接上外雙溪河濱車道。 穿越臨溪的榕樹群,腳下外雙溪的流水沙沙作響,夾著風聲,對面山腳有一排獨棟別墅,民國七十年代早期尚是一排紅磚農舍,後來七十年代末才改建成獨棟別墅。該群別墅,前臨溪水,背靠陡峭山坡,前後都曾坍方過。 在溪水邊上,常見溪釣客,很有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鉤,這一帶水質尚可。 除了草坪旁的活動區外,公園另外一頭也有一處活動區,常看到朋友們在打室外羽毛球。 在公園中央的位置上,有一座圓形的水塘,水塘邊上有九曲橋跨過塘面,塘水成綠色,想必養了許多綠藻。 塘水看不透,不過,常看到成群的吳郭魚悠游。幾隻巴西龜也常浮出水面。池子另一端步道就回到小廣場與銅像所在。 東吳校園裡的松鼠很害羞,至善公園裡的小松鼠稍微不怕人,因為公園的遊客偶而會給松鼠一些食物,之前看過這裡的松鼠偷吃薯片。這一天,靠近至善路的榕樹頭上,有兩隻松鼠在追逐嬉戲,原來他們在搶食堆在樹頭上的葵瓜子,看他們雙手捧著瓜子,嘴巴不停地動著,模樣逗趣。看瓜子殼頻頻掉落,松鼠似是剝瓜子能手。 聽聽樹梢的風聲,聽聽溪裡的流水聲,聽聽不知道藏在何處小鳥的叫聲,至善公園適合閒逛。 後記:近日至善公園靠望星橋部分的外側架起圍籬,不知道在做甚麼工程,希望不會改變原來樸素自然的面貌! 註:過去多年用靜態影像記錄外雙溪環境與生態,這兩年陸續兼採用視頻記錄,希望能有幾年時間完成全流域的視頻記錄。本文是其中之一。 輕鬆逛至善公園視頻重點: 00:31 至善公園位置地圖 後來柯市府預算太多了,重新整修過至善公園,這裡同時呈現新舊的至善公園。 輕鬆逛至善公園影音檔(1080 dpi)
公園裡的黑板樹 公園裡的榕樹群 公園裡的猢猻木樹幹 公園裡的大花紫薇 公園裡的第倫桃 公園裡的紅土步道 公園裡的池塘 公園小荷花池與吳稚暉銅像 公園外側外雙溪 公園旁的別墅群 請參考 吳敬恆(1865年3月25日-1953年10月30日),一名脁,字稚暉,以字行,原籍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出生於江蘇武進和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中華民國開國元老、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隨國民革命卻不入公家。1947年,在原籍江蘇省武進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吳稚暉工書法,著作有《荒古原人史》、《天演圖解》、《上下古今談》、《朏盦客座談話》等。逝世後按照遺囑,蔣經國將他的遺骨運到金門,雇用漁船,把它葬於廈門南面海底。1954年,連基座高達四公尺以上的吳稚暉銅像於臺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豎立,成為當時臺北市地標之一。1990年代,該銅像因政治風氣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銅像今置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公園(維基百科)。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