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顛覆‧蛇人‧越界
2007/07/22 01:41:47瀏覽1005|回應0|推薦16

最近三個月,陸陸續續讀了三個女性舞者、編舞家的傳記,分別是美國舞者伊莎朵拉‧鄧肯( Isadora Duncan )的自傳《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允晨),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 Pina Bausch )的傳記《碧娜‧鮑 許- 舞蹈 劇場 新美學》(遠流),以及台灣已故舞者羅曼菲的《羅曼菲 - 紅塵舞者》(聯經)。

這三名女性舞者有其共同處,她們在一國一地中的舞壇裡,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鄧肯為二十世紀畫新了舞蹈的呈現方式,擺脫傳統經典芭蕾的表演,她主張用自然流暢的方式,呈現舞步,也是表現自己內心感受。

當時為了證明自己的詮釋才是自然的溝通,天真爛漫的鄧肯,即使餓著肚子、嚴重貧血,還是努力爭取表演機會。被貴婦們訕笑時,她一點也不退縮。

鮑許的舞蹈劇場,以前衛的手法結合了舞蹈與戲劇,外號「蛇人」的鮑許,成果風靡全球。回想她在 1979 年率領烏帕塔舞蹈劇場登上印度演出,詮釋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時,遭到印度教信徒攻擊,演出被迫中斷,舞者生命甚至受到威脅,一路走來的造就今昔之別,似乎只能歸因於,鮑許的堅定。

相形之下,羅曼菲因生命早逝(不過算算,鄧肯是五十歲過世,比羅曼菲五十一歲少了一年),或許不若前兩人有著國際耀眼的地位。不過若就台灣的舞壇而言,羅曼菲和第一期雲門舞者:吳素君、鄭淑姬、葉台竹共同創立「台北越界舞團」,具有相當的突破意義。

這是針對年過四十、邁入另一個人生階段、不能再以高難度技巧站上舞台的舞者成立的團體。這時的舞者,不再用技巧討好觀眾視覺,取而代之的是,用更豐富的人生歷練展現在肢體上,是另一種情感的展現。

做為一種表演藝術,今日舞蹈的意義,不再只是技巧或美感表現,更重要的,舞團之所以慢慢走上舞蹈劇場的形式,與音樂、戲劇結合,都是為了更貼近人的心緒。

這三名女性舞者,能夠讓人眼睛發亮,就是因為她們搭起了藝術與人心的橋樑。  

 

陳玉慧 小姐為《碧娜‧鮑 許- 舞蹈 劇場 新美學》寫的推薦序:

一個蛇人的故事(上)一個蛇人的故事(下) 

碧娜‧鮑 許來台演出相關資訊:http://www.ntch.edu.tw/Program/Progrom_Disp.asp?ID=145068

【後記】

 

寫完這篇文章之後,隔天聯合報的「讀書人」正好刊出了莊裕安寫的書評,他同時評了兩本書:《碧娜‧鮑許》與《巴蘭欽》。一個是不從腳出發的現代舞,一個是強調腳步的芭雷舞大師,在此僅節錄一段莊裕安的書評,完整書評請參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3/3938099.shtml

 

節錄     蘋果與橘子的雙人舞 

 

【聯合報╱莊裕安(作家)】 2007.07.22

從衛星電視看到德國怪才約根‧弗林姆為柏林歌劇院設計的《奧泰羅》舞台,竟然是一座碩大而摩登的後現代游泳池。好聰明的導演啊,只可惜在碧娜‧鮑許之後,已經沒有任何劇院場景會嚇壞觀眾了。

台灣觀眾十年前就領教過,用一千朵粉紅色康乃馨當地板的舞台,每一場演出都要踩壞一兩百朵,以及舞台後方好幾隻巡邏的德國獵犬。《春之祭》的泥土,跳著跳著舞者一身泥巴。《與我共舞》的舞台是一座大溜滑梯,《七宗罪》仿自真實的烏帕塔街道跟排水溝,《維克多》有一座礦坑,《預料》是沙漠與大仙人掌。《貞潔傳說》動用製冰機,在舞台上做出一層冰,《悲劇》有可以讓舞者站立的大塊浮冰。《詠歎調》與《馬克白》都是水舞台,前者有一隻跟實物一樣大小的河馬,後者會激怒第一排觀眾,因為舞台的水會無預警濺濕他們的衣裳。《1980》則是濃密的草坪,一隻真的鹿在舞台上吃草。

預告一下,兩個月後在國家劇院的《熱情馬祖卡》,將是一大片火山熔岩。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chirene&aid=1106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