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6 18:58:24瀏覽2902|回應10|推薦200 | |
定格的異時空記憶:一滴水紀念館
一個短暫相遇的下午,我與自己的夢重逢了。相信,時空再變,人心再變,還是有人的信念,可以一直保留下來,而且青春如昔。 文╱燁子 時間不斷在走,也無息帶走了我們的青春,讓我們長大、變老、死去。這是我們都理解但往往不想接受的自然法則。生活在舊建築不斷拆毀,新建築不斷出現,永遠挖不完的道路,永遠不斷易主而改變裝潢的商家…中,對改變實在太習慣了。就算每天走在不變的街道上,也總有看不完的變化,究竟,有沒有哪裡是被有心人刻意保存而「定格」的建築呢?除了那些屬於公共財的古蹟之外。前往「一滴水紀念館」,就是為了瞻仰這被「定格」的建築記憶。而更令人佩服的是,這記憶,不只是被定格,還被移植到習慣不斷改變建築的異國場域。當我們看著幾乎沒有歲月痕跡的建築時,會不會更想念兒時穿梭玩樂卻已經腐朽消失的古厝呢?畢竟,眼前的異時空記憶,是無法引人開啟回憶的視窗啊! 從淡水區中正路一段六巷的斜坡往上走,可以看到「滬尾砲台」對面有一片嶄新的空間,名為「和平公園」。佔地約2公頃的和平公園可以看到部份的高爾夫球場,遠眺淡水河畔的觀音山,如今,也是「一滴水紀念館」的落腳處。2011年的329青年節,該館已正式對外開放。 四月中旬,我來到「一滴水紀念館」。在非假日的下午,這個還沒有新聞熱度的空間,幾乎沒有任何遊客。沒有人潮洶湧的吵雜,一直是我所追尋的旅遊方式,可以找個安靜角落發呆,或是靠著大樹享受烈日下的清涼,不會被打擾,不需要來去匆匆。閉上眼,立即聽到無窮的交響樂,自己也彷彿與宇宙連上線。 1995年,日本發生了阪神大地震,許多台灣人前往救災。1999年,台灣發生了921大地震,許多日本人也來協助。兩國民間的情誼,就在這樣互相援助的情況下,更加活絡了交流。這建築,是日本文豪水上勉的父親水上覺治於1915年所建造,原先座落於日本阪神的御藏社區。1995年歷經了強震,非常幸運地完好無損,卻在2004年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於是,屋主決定將這間古宅送給台灣,不僅有「重建家園」的意義,也藉此見證兩國人民的患難情誼。 2005年,志工們將古宅片片拆解編號後運送到台灣。歷經了台灣日本共1300名志工的共同參與,這棟完全用「榫頭」工法建造的古宅,飄洋過海重生了。據了解,由於水上勉經常鼓勵窮學生「一滴水脈中有無限可能」,於是將古宅命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一棟日本古宅飄洋過來到淡水山坡上,背後是人們對苦難的感恩,更是人們對文化遺產的疼惜。屋內設有水上勉與陳舜臣的文庫,更讓兩國文化人的熱絡交流,有了一本本出版品的佐證。 黑瓦的屋頂,深咖啡的檜木門板,霧面的花紋玻璃。這是一個很容易讓人安靜下來的場域。脫掉鞋子走進榻榻米的室內空間,立刻感到一陣涼爽的微風吹來,自然的光線讓室內傢具散發著美麗的色澤,讓人忍不住凝視良久,彷彿物件的主人只是剛剛走開午睡去了。 安定心神的檜木建築,彷彿一處淨化的磁場,讓人感到通體舒暢。抬頭看著挑高的屋頂,有一片鮮豔的紅色。據工作人員表示:「綁了紅布和一雙草鞋,草鞋上的鞋帶被剪斷,象徵這棟房子從此在台灣落地生根。」榻榻米旁,還有吊著鍋爐的傳統地爐,那是日本電影經常可見的復古場景。 一片片可移動的木門之外,映入眼簾的是生痕尚淺的庭園景色,小型的蓄水池上,古樸的竹筒往返地接著一滴又一滴的清水,彷彿我們生存律動的具象示現。 曾經強烈的渴望,擁有不離不棄的感情。這一生,也已經試了再試,卻還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所有的有形無形記憶,都只能遙念而無緣親睹了。我是個喜歡保留回憶的人。但是,隨著家居空間愈來愈壅塞,許多東西還是必須定期清理出來。於是,我總習慣對這些將離開我的物品,寫下屬於彼此共有的回憶。時不時,看到這些記錄,就彷彿東西依舊如新,就彷彿自己回到從前。對戀情,我也是這樣細細的記錄著。只是,我從來不再打開過往的黑盒子。 這場域,又讓我再度萌生「不離不棄」的想望。一個短暫相遇的下午,我與自己的夢重逢了。相信,時空再變,人心再變,還是有人的信念,可以一直保留下來,而且青春如昔。(20110516邱燁漂流)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