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6/04於外交部外講所座談所提之報告 不像兩岸新主張的提出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蘊釀,「外交休兵」這次的出現似乎有些突然。到底「外交休兵」意涵為何?其隱藏在背後的思維為何?希望透過本文的分析,能看清楚其後續的發展與前景。 一、「烽火外交」vs.「活路外交」 在2008年總統選舉過程中,馬英九先生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中,除了批評「烽火外交」是「使台灣在國際社會處於前所未有的孤立困境」的主因外,更提出了「烽火外交」的替代品,即所謂的「活路外交」。 「活路外交」是指要台灣政府「終結虛耗的『烽火外交』,並在兼顧尊嚴前提下,從共同利益出發,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在互不否認的情況下,與對岸展開務實協商,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也就是『活路模式』。將來不管在雙邊關係或國際組織的參與,兩岸都不必衝撞,互相消耗資源,反而可以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 「活路外交」或「活路模式」所主張的,是將台灣的外交事務,納入兩岸協商,期待可以透過兩岸協商,尋找「雙贏的平衡點」。這種思維,其實已經蘊涵著「兩岸」優於「外交」的政策取向,這也是與「烽火外交」政策取向間最大的不同點。 當然,在兩岸外交實力相差懸殊的前提下,期待透過台灣的孤軍奮戰能創造什麼佳績,無異癡人說夢,這也是「烽火外交」實施多年來卻無法「突圍」的原因。將台灣的外交開展寄託在與中國間的協商上,固然比較務實,但一不小心,恐將讓台灣退無死所。「烽火外交」多年努力的不過就是讓國際社會聽到台灣自我聲稱是「主權國家」,突顯中國封鎖的無理,若「活路外交」是要放棄這種努力,期待從與中國善意互動中,得到中國允許的一些國際空間,那麼我們必需清楚意識到,這些國際參與不一定會為台灣帶來國際地位的提昇,相反的,愈多中國同意的國際參與,台灣的主權地位可能將愈下降。 二、「外交休兵」的出現 「活路外交」的政策主張中,雖然沒有「外交休兵」的文字內容,但已經蘊涵了其精神內容。「活路外交」中「將來不管在雙邊關係或國際組織的參與,兩岸都不必衝撞,互相消耗資源」的文字,與「外交休兵」意義相當接近。 其實,「兩岸休兵」的主張,在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後,已陸續有人在報章媒體上提及,但卻並未引起廣泛討論。一直到4月21日,內定接任外交部長的歐鴻鍊大使在舉辦的記者會中,主動提及「外交休兵」,並間接證實「馬英九確實有兩岸外交休兵的想法」後,「外交休兵」才成為受到各界注意的焦點。 馬英九有「外交休兵」的想法一事,於5月10日於「台灣與國際關係的新紀元」學術研討會開幕式致詞中得到了證實,他提及「現在是談判的時代,未來台灣除了要與美、日、歐、東協等談判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外,最多需要談判項目的對象是中國大陸,新政府上任後,除就直航、陸客來台、投資鬆綁及爭端解決機制等經貿議題與對岸談判外,還將擴及和平協議與國際空間,若兩岸能『外交休兵』,必可達到雙贏」。但,演說中馬英九雖然提及「外交休兵」,對其內容卻並未多做描述。 馬英九對「休兵」一事應是念茲在茲,在5月20日總統就職演說中,馬英九總統清楚地呼籲「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但,所謂的「和解休兵」到底內容為何,圖像仍不甚清晰。在明知就職演講內容將被對岸逐字解讀的馬英九,這一段話是說給國際社會聽的,還是說給對岸聽的,實在令人玩味。 看來要真正了解「外交休兵」具體的內容,還是必需要回到最初的脈胳中。 三、「外交休兵」的內容 歐鴻鍊於421的記者會中所提的「外交休兵」,似乎只是針對「兩岸不因惡性競爭做出不合時宜挖牆角行為」一事,但在5月初接受報章專訪時,歐鴻鍊針對今年APEC台灣出席代表一事,再度提及「外交休兵」,此時的「外交休兵」已擴充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停止互挖對方邦交國的牆角,另一個層面就是國際空間上涉及雙邊關係的部分,尤其是國際組織上的多邊關係」,他並強調,「假使中國大陸願意和我們改善關係,他們就必需在國際組織上給我們更多的空間。他們如果同意讓我們與會的層級提升,那就能顯示出他們善意的回應,現在就看他們怎麼起而行,拿出實際的行動,顯示出真正的善意」。 看來歐鴻鍊心中的「外交休兵」,已自原本的「互不挖牆角」,發展到期待中國在台灣參與的少數國際組織中,不給台灣難堪,甚至提升台灣的參與位階。當然,歐鴻鍊的說法是真實反應了高層「外交休兵」的想法,還是反應了外交圈對這幾年APEC指派代表時受到中國抵制的困擾,值得深思,但至少歐鴻鍊的提法,證明了「外交休兵」內容可有的延展性。 先不考慮「外交休兵」的其他可能內容,「外交休兵」中最核心的「互不挖牆角」的意義為何?「凍結現狀」嗎?現狀能凍結嗎?若教廷若與中國解決主教派遣的爭議而建交,算是破壞現狀、挖牆角嗎? 更重要的是,不挖牆角式的「外交休兵」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利益? 主張「外交休兵」的人往往單純的以為,休兵後、台灣將不需再受遊走兩岸的國家恐嚇威脅,因而可以節省大筆金援的經費,類似巴紐的醜聞也不會再發生,這些人往往期待,台灣甚至可以因此不再對邦交國進行經濟援助。這樣的想法肯定不是歐鴻鍊的思維,因為就在421的記者會上,當歐鴻鍊強調「外交休兵」的同時,已經重申對友邦經濟援助的重要性及正當性。這種與一般常識看法相悖的主張,其實是來自務實的政治評估:因為若台灣不延續過去的經援政策,所有台灣的邦交國數字將迅速崩解。 與台灣建立邦交的國家,若不是因為政治人物的個人利益,或是國家可以享受到的經濟發展利益,為何會捨棄國際社會中享有高度地位與影響力的中國,而屈就國際孤兒的台灣呢?若是這些國家本身對聯合國的資金或提供的維安部隊有需求,與台灣建立邦交的代價就會過高,如馬其頓,當初就是因為面臨國內內戰,聯合國的維安部隊卻因中國的反對而遲遲未能派駐,最後只能選擇放棄與台灣的邦交。 當台灣不再提供經濟利益時,邦交國一一選擇與台灣斷交將會是可預見的事。迅速失去邦交所產生的政治壓力將相當巨大,為了不讓政治風暴形成,維持對邦交國的經濟援助將會是不得已的策略。值得觀察的是,歐鴻鍊同時強調跳脫邦交國數字迷思的主張,究竟是不讓邦交國敲詐得逞的故意放空,還是暗示著,未來將減少對邦交國的經濟援助,國人應預期邦交國的迅速減少。 四、「外交休兵」:中國的角度 對中國政府而言,「外交休兵」從來不是問題,因為中國從不承認台灣有行使外交的權利,既然無權行使外交,又何來「休兵」可言。中國對台灣邦交國的「挖牆角」不過是中國主權行使的正當行為,台灣方面提出的「外交休兵」等於要求中國承認台灣具有單獨行使外交的權利,這是中國絕對不會接受的主張。在戰術上,於近期內不讓馬政府因失去邦交國而難堪,以使馬政府在談判桌上出讓更多籌碼,這種交換是符合中國利益的,因此,中國暫時的放棄「挖牆角」可能可以預期,但絕不意謂著中國同意台灣有執行外交的權利。 對中國而言,所謂的「休兵」,應是指如何讓台灣在中國同意下,以非主權國家身份參與國際組織,藉此減低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敵意,而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會給予台灣政府相當的功績,所以中國一定會要求台灣付出代價,代價會與馬政府能承受國內的壓力有關。 由於馬英九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已承諾「九二共識」,相當程度地回歸了中國要求的「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政府已不需在此再下功夫。接下來的要求應會集中在「放棄主權宣示」、「減少對美軍購」及「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等議題上,短期可見的具體作為將會是要求台灣放棄返聯。對中國而言,台灣向聯合國侈言自己的主權,逼迫著中國去動員其他國家及聯合國秘書處反對,不也是破壞兩岸「休兵」默契的一種作為? 對中國而言,馬英九政府在返聯議題上的表現,將影響後續對台政策評估,也會影響馬所期待的兩岸協商或「活路外交」的進展。但對馬而言,就任的第一年是否真有放棄返聯的空間?放棄返聯將對馬形成什麼樣的壓力?若以參與WHO來交換是否可行?這些會是馬政府將於近期內面對的艱困抉擇。若馬選擇了繼續申請返聯,「外交休兵」就將立刻破局。 對於兩岸關係,有人以為只要馬英九就任後,就會發生質變。持這樣看法的人可能會相當失望。因為從中國的角度看來,只要台灣問題是可以被框住的,中國其實並不急於解決台灣問題。中國領導班子並不會因為馬英九不反統,就認定馬英九不獨,從而讓馬英九予取予求。對付馬英九的過程中,中國將採「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一方面給馬英九甜頭,讓馬英九留在「一個中國」框架下,不製造新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向馬英九施壓,逼迫台灣一步步出讓國際舞台,接受中國主導安排的國際參與。 當然,若是目標本來就是要統一,這樣的發展倒也無可厚非,但若目標是要儘可能地維持現狀,不願意輕意放棄台灣的主權,那麼終將在路途上與中國發生利益衝突。這將會是一場台灣國內與兩岸拉拒的持久戰爭,「外交休兵」只不過是拉起了這場戰爭的序幕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