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中國「兩會」政策談話探討其走向
2008/04/04 23:06:50瀏覽514|回應0|推薦0

§ 這一篇是3月31日反恐中心的座談會中,我所提供的文章

一、胡錦濤在兩會中的談話

    2008年3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政協會議民革、台盟、台聯委員聯組會上發表了一篇針對兩岸關係的談話。在開放台港媒體採訪前,據傳胡錦濤向民革、台盟、台聯政協委員特意透露「推動對台政策面對『巨大的壓力』」,暗示了這次談話中所宣示的政策變動,曾經歷過中共高層內部的整合過程,發言後,胡錦濤的談話內容立即受到媒體的放大宣傳,看得出來,胡錦濤談話的內容一定經過中共中央的拍板定案,可以代表北京最新的對台政策主張。
    胡錦濤的談話,究竟講了什麼內容,這些內容又何必一定要在台灣總統大選僅存半個月的時機點上來說?難道總統大選後再說就太晚了?還是因為這個談話的時機對中國內部政治有特殊意義?
    胡錦濤的談話內容中,撇開傳統反台獨、一中原則等等宣示性的說法外,的確出現幾個新意,這些新意應該才是做這次談話的主要目的。
    第一個新意是,胡錦濤所強調的,「台灣的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談判的地位是平等的,議題是開放的,甚麼都可以談」。
    這段談話雖然聽來好像只是再度肯定這幾年來中共中央與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互動交流的政策,但也可被理解為對民進黨所表達的善意,尤其是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因為謝長廷曾公開主張「憲法一中」,在與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晚宴時更曾指出,「『中華民國憲法』本身就是一個中國架構,現在的問題是在這個架構下,如何解釋所謂的『一個中國』而已」,這些談話與胡錦濤所定下的低標「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相距並不遙遠。
    談判地位平等,議題開放,也是中國對台政策宣示上第一次提及的內容。重要的是「談判地位平等」,胡錦濤能夠說出這點,大概真的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對將台灣視為地方叛亂省份的中共中央,能夠忍受與台灣平起平坐,無所不談,真是不容易的突破。「兩岸對等」一直是台灣方面的要求,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時代,呼籲「兩岸對等」之聲不絕於耳,但從未獲得中國官方的正式回應,胡錦濤談話中所用的是「平等」,與「對等」幾已無差別,算是另一個重要的新意。
    第三個新意則更清晰明白。胡錦濤提及,要最廣泛地團結台灣同胞,團結的人越多越好,「曾經對『台獨』抱有幻想、主張過『台獨』甚至從事過『台獨』活動的人,也要努力爭取團結,只要他們回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都將熱情歡迎,以誠相待」。這段談話,明顯的是針對民進黨人,表示中共已決定將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人,列為統戰的重要對象。過去中國表面上嚴拒與民進黨人往來,未來在新政策下應不會再出現。

二、胡錦濤談話的動機

    這些新意讓許多人雀躍萬分,認為兩岸僵局將會冰融。是否如此樂觀,值得觀察。
    我最好奇的是,台灣總統選舉在即,胡錦濤竟肯冒著影響台灣人選票的風險,做出這些重大的宣示,其背後的動機為何?
    台灣在總統選舉過程中所推動的「入聯公投」及「返聯公投」,是讓胡錦濤不得不發言的原因。
    兩個公投的出現,證明過去江澤民「聯美制台」策略的崩盤。
    在美國政府多次公開、私下表達對台灣推動兩個公投的反對、不支持,但仍然對公投案的進行造成不了作用。原本設想透過「聯美制台」,將「台灣問題」框住的戰略構想,在兩個公投出現後已然破功。
    「聯美制台」失效,那麼該透過什麼戰略來控管「台灣問題」,使「台灣問題」不致成為中國領導人的燙手山芋?強壓?懷柔?看起來「懷柔」已成中國對台戰略的主軸。若依美國國防部2008年3月3日所公布的〈2008中共軍力報告〉,其中指出「中共當前的軍力,仍未擁有足以達成對台政治目標的把握,尤其是應付美國的介入;此外,台海發生軍事衝突,也可能影響日本等區域內其他希望和平解決兩岸爭端等國家的利益,引發中共內部不穩,並造成和美國關係的長期惡化」,選擇「懷柔」應是與「強壓」所冒的風險比較後,所做的選擇。
    兩個公投中,最令中國領導人訝異的是國民黨所推出的返聯公投,縱算國民黨解釋公投的推出完全是為了總統選舉勝選,「因應民意、不得不然」,這種說法雖是事實,但也清楚地表明了台灣社會中的多數民意是希望台灣能有國際空間這個事實,也是因為台灣人民多數如此期待,才逼得國民黨、在民進黨推出「入聯公投」後、不得不倉促應戰。
    江八點或胡四點強調的都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若是台灣民意主軸是與中國愈走愈遠,過去江澤民「聯美制台」的策略若不調整,中國領導人所寄望的「台灣人民」,所走的會是與中國不同的陽關道。「懷柔」與「聯美制台」相比,可能還能比較有效的掌控「台灣問題」,使之不致於失控。
    當然,「聯美制台」是江澤民時代對台工作的主軸,藉著對江路線的檢討批判,胡錦濤自然順便趁機在對台工作上抓實權。胡錦濤已執政五年,對於權力的掌握已經駕輕就熟,邁入最後的五年﹝十七大向十八大過渡﹞,胡錦濤想要將原本兩岸政策由江澤民主導的狀態藉機抓回是完全合理的事。
    3月4日的談話應可視作中國當局當前對台政策的底線,3月27日布希與胡錦濤的對話中所提及的,「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我們一貫的立場,我們期待兩岸共同努力創造條件,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這樣的內容連3月4日的底線都達不到,可能反應的是、北京正新評估台灣島內的新情勢,民進黨的大挫敗、馬英九的大勝,是否代表島內已發生由獨轉統的轉折?馬英九主推「返聯公投」、主張「台灣前途由台灣2300萬人決定」是選舉語言、還是真心真意?中國對台的短期政策,應會在馬英九520就任後一段時間才會拍板定案,定案前北京比較可能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謹慎立場來看待馬英九的言行。
    所以,重要的是,在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對於兩岸將採取什麼樣的作為?訂定什麼樣的策略?這將決定未來與中國政府互動的模式?

三、馬英九的作為與後續的發展評估

    看來馬英九在總統就職後,一定會藉就職演說宣示台灣「回到『九二共識』」的立場,「九二共識」這個模糊、由蘇起創造的詞句,看來將定調成為馬英九初期對兩岸政策的立場。馬英九遴選蘇起擔任國安會秘書長,應該是反映了這個方向。但,「回到九二共識」說的容易,一但落實成為具體工作事項時,就會面對很多難題。
    如,已經停擺多年的「國家統一委員會」,是否將恢復運作?「國家統一綱領」是否將重新成為國家政策?已閒置多年的海峽交流基金會,是否將重新成為台灣政府與中國政府談判的關鍵角色?尤其當辜汪兩老過往後,海基會已成為陳水扁政府酬庸式的派任職位,早已失去她原本在兩岸細微關係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縱算想要重新再來,可能已無力回天。若海基會真的回來扮演核心角色,誰適合來掌控這容易引爆爭議的職位,想要自我推荐者眾,但馬英九絕對不會放心,這中間包括了連戰。看來對馬英九比較好的選擇,是延續陳水扁的模式,不使用任何正式的機制,一切私下來。藉親信立法委員、金溥聰等作為掮客,穿梭兩岸,傳遞馬英九真正的意圖,看來會是未來運作模式。
    對於馬英九的真正意圖,北京會先觀察,再決定如何回應。馬英九是否在就職演說中堅定地「回到」「一個中國原則」會是觀察的第一個指標,國統會/國統網領架構如何處理會是下一個指標,十月份的加入聯合國行動會是再下一個指標:馬英九主政下的台灣是否會放棄「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路線以向中國表示善意?或是重新回到爭取「中國代表權」爭議,要求聯合國重新檢討2758號決議文的模式向台灣人民交待?
    這些棘手的事項至少會拖到2008年底,而2008年又正好是奧運年,北京政府會盡全力讓奧運辦的順利成功,兩岸的新發展看來沒有那麼急迫。看來至少在2008年這一年,兩岸應該不會有什麼新的發展。
    問題是,回到「九二共識」的「一中框架」,真的是對台灣比較有利的戰略嗎?
陳水扁執政的八年,由於沒有國民黨過去的「統一」包袱,所以輕易的將兩岸架構自「朝向統一」的架構調整為「確定現存為獨立,未來可以再談」的架構,這可以從李登輝政府宣示的「一個中國原則」一變而變為「未來的『一個中國』問題」,李登輝時代末期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已經質變成為「一邊一國」,國名雖然仍然為「中華民國」,但其內容已被巧妙的轉變成為「台灣」,而不再是「中國」。這種轉變,落實了施明德1979年提出的「中華民國模式的台灣獨立」,經過陳水扁政府八年的推動,也逐漸已成為台灣人民的共識。這個架構,為兩岸對話提供了一個對台灣比較有利的環境,在國際因國力因素向中國傾斜的背景下,加上台灣與中國的國力比極度懸殊,兩岸若未來真的坐下來談判,台灣是需要有較多的籌碼的,主動丟棄這個被陳水扁執政所撐出來的空間,對未來的台灣是比較不利的。
    這個憂慮已經開始反應在民調中了。
    根據陸委會在總統選後所做的的民調,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主張維持現狀,不贊成一國兩制的比例也超過八成,都是歷年來新高,顯示民眾害怕馬英九主導的對中政策將對台灣不利,這種憂慮是否會加深或減少,完全繫諸於馬英九執政前期的宣示及作為,也繫諸於美國日本對馬英九回到「一中原則」後的反應。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sontien&aid=175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