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31 16:58:44瀏覽2919|回應0|推薦9 | |
新 疆 的 民 族 風 情 新疆有很多少數民族,據統計有47個民族,維吾爾人最多,也有藏族、蒙古族,有些族群只有1萬多人,人數少很容易被其他民族同化,尤其是面對處處優勢的漢族。參加旅遊團的旅客比較不容易接觸到各種民族,現在介紹曾經遇到的3個種族。 維吾爾族 我們到新疆旅遊,遇到維吾爾人才發現他們和漢人的差異有多大,即使是餐廳的工作人員也只能講支離破碎的中文,一般平民即使受過教育,很多都不會說中文,街上路牌、家門上門牌、公告欄、招牌大多漢維文字並列,維吾爾文是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阿拉伯文為字母。 維族人原為西域之鐵勒族之後,於9世紀西遷,分為甘肅的固裕族、吐魯番的高昌和回鹘(骨鳥)、新疆的喀什3族,他們的血統和漢族不同,高鼻深目,皮膚較白,有的人甚至是藍眼金髮,食牛羊肉、麵條及馕,不食豬肉(當地稱大肉),崇信伊斯蘭教,男童6、7歲要行割禮,每日要做5次禮拜,晨禮(日出前)、晌禮(日過正午)、晡禮(日落前)、昏禮(日落至晚霞消失前)、宵禮(夜間),個性開朗樂觀,喜好歌舞,常說「會說話的就會唱歌,會走路的就會跳舞」! 大多數穆斯林的服裝都是以黑、褐或白為主,不能有花紋圖案,女性要戴頭巾,不能露出頭髮和頸部,穿長袖上衣,只能露出手掌,衣長及腳面,腳趾也不能露出來,有的連臉都包起來,全身是黑只露出美麗的雙眼,最詭異的是用「布卡」罩起全身,臉部是紗網,形如幽靈。維族人卻喜好鮮豔的服裝,婦女穿圖案繽紛顏色鮮豔的絲綢衣裙,尤喜穿艾德萊絲製的長庫外搭長裙,男女都戴繡花小帽「朵巴」。中亞到新疆有一種布料叫艾德萊絲,通常一般布料的圖案都是織好胚布,在上面印花,而艾德萊絲則是設計好圖案,然後在經線的絲線上相關位置染上顏色,最後再織上緯線成為有圖案的布料,技術繁複,較為珍貴。 維族過年是回曆的12月10日古爾邦節(宰牲節),而回族(註)的過年是開齋節(肉孜節),即封齋月1個月後的慶祝節日,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70天,可見維族和回族仍有不同之習俗。 也許是生活習慣、語言、風俗差異太大,維族和漢人有些心結,他們認為漢族在新疆奪取太多資源,過多的開發和移民,造成環境和民俗的改變,但是不可否認地,移民隨同豐富的資源,源源不斷流入新疆,確有提升當地的生活水準。在網站上「東突」是個被封殺的名詞,新疆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是在1944年時由維吾爾人成立的,當時國民政府忙於抗戰無力處理,中共建政後解放軍進入新疆,這個政權無疾而終。近年,新疆如有動蕩暴動,東突這個名詞老是被提起,海外尋求政治庇護的維人,更常用東突作為理由。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是遊牧民族,族群遍及俄羅斯、新疆、蒙古、甘肅,在新疆旅遊,看到路邊趕著羊群、在青草地撘蓋氈房的大多是哈薩克人。他們夏初趕牛羊到草原,1處的草吃光了,要到另1處草原,如此草原才能生生不息,秋天回到山下,在背風處的「冬窩子」過冬,牛羊要吃事先儲存的乾草,每家的羊背上塗上不同顏色以資區別。近年來因畜養牛羊過多,傷害到草原,政府積極推行「退牧還草」,鼓勵牧民建屋定居,由政府補助牧草,如此生活比較安定,大人不必冒著風霜遊走,小孩也有機會受教育,因此哈薩克人逐漸放棄遊牧生活。 哈薩克人住氈房,和蒙古包差不多,平時只吃牛羊肉和奶,以前幾乎不吃青菜,近年才有改變。不分男女都擅長騎馬,4、5歲的小孩就騎在馬上飛奔。我們曾在路上遇到1群騎馬的男孩,大多10來歲,在馬上的孩子很快樂,他們是為慶祝1個男孩舉行割禮而舉行賽馬,距離有40公里之遙,第1名可獲駱駝1頭,以往經濟情況較差,得勝者只有1袋麵粉或1袋土豆(馬鈴薯),有個中年男子舉著紅旗,似是裁判。 哈薩克族最喜3種比賽:1.賽馬:由14、15歲的男孩參加,2.叼羊:兩隊人騎馬搶1隻已殺死的羊,羊已去掉頭部以繩紮住,除去內臟,用線縫起來,名為「灰狼」。3.姑娘追:年輕男女各自騎馬行進,男孩可對中意的姑娘說讚美的話,等走到起點,男孩騎馬快跑,姑娘由後面追,並揮鞭打男孩,如中意這男孩,鞭子都故意打在頭的上方。 到巴音布魯克草原,看天鵝湖及開都河的曲流,當地叫9拐18灣,由於前一天下雨,道路泥濘,要騎馬過去,馬可以涉過沼澤地,有的草地表面平坦,下面卻含水,馬走過時像走在彈簧床上,很是詭異。趕馬的都是7、8歲的小孩或10幾歲的少女,原來觀光客不敢單獨騎馬,如兩人騎一馬怕負擔太重,故趕馬的盡量找小孩或少女。 趕馬的少女說她家在很遠的山中,平日在城市讀高中,住宿舍,暑假回家要打工賺學費,趕馬載觀光客,要帶自家的馬去,草原很大要借住親戚家,有頭人指揮排順序,因隨時會輪到,以致不能牽馬到太遠的地方吃草,馬都是半飢餓狀態。 戴口罩的是高中女孩 有的人家馬多,1個孩子帶好幾匹馬來,頭人對我說:「賊媽撈屎 (這馬老實)」,要我1個人騎,只好硬著頭皮騎上去,馬身邊很多牛虻,會叮人,很痛。 哈薩克人也有12生肖,但和漢人不同,虎年改為豹,龍年改為蝸牛,猴年改為魚,今年生的孩子屬蝸牛,好像很奇怪! 圖瓦族 在俄羅斯聯邦裡有個圖瓦共和國,緊貼在外蒙古北方邊境,如乘西伯利亞大鐵路旅遊會經過這小小的國家,面積17萬平方公里,人口30萬。圖瓦共和國原為中國領土,名為唐努烏梁海,民國初年被沙俄佔據,後來在俄國人支持下宣告獨立,並加入蘇聯,蘇聯解體後,仍為俄羅斯聯邦之ㄧ。 相傳他們是蒙古人的1支,曾隨成吉思汗西征,有些老弱婦孺不堪跋涉就留下來,因而落地生根,後來播遷到蒙古、新疆等地。他們有自己的語言,風俗與蒙古人相近。在蒙古的圖瓦人約3萬人,住在新疆圖瓦人,人口不到2000人。 北疆有幾個圖瓦族的小村落,他們是以畜牧為生,用原木一支ㄧ支並排地搭建小木屋,原木利用榫眼或溝槽相結合,不用釘子或黏膠,也不加修飾或上漆。他們喜歡在河流旁邊,風景優美的地方落戶定居。 早上路過路邊的木屋,圖瓦人在房前擺上小桌,上有奶疙瘩(乳酪)、撒子、餅乾等,付錢就可坐下來吃。圖瓦人最多的地方是禾木村,1320人,整個村莊都是木屋,不少改為餐廳民宿,我很奇怪怎麼賣起四川菜,地陪偷偷告訴我,店面都是漢人開的,圖瓦人不喜作生意,現在夏天他們都趕牛羊到草原,房子出租給漢人! 這麼小的民族卻常引起學者注意,原來還有一段故事。在1920年左右,十月革命失敗的沙俄皇族、白俄貴族逃離蘇俄,千辛萬苦抵達禾木村,見到此地風光明媚,與故鄉類似就定居下來,他們帶來工具、種子及技術,並教導圖瓦人耕作及搭建木屋,因此現在見到的木屋其實是向俄國人學的,俄國人還辦1間學校,主要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兼收圖瓦人。 據說曾有俄國公主與圖瓦青年談戀愛,由於民情不同產生誤會,還發生人命。現在俄國人都不見了,早在蘇聯政府不再追尋沙俄遺族時,就有些人回到俄國,最後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將所有俄國人都送走了。 圖瓦人在音樂歌舞頗有特色,被稱為古樂的活化石,幾年前曾來台灣表演,他們的歌曲有粗獷的喉音,以像笛子的樂器「蘇爾」伴奏,蘇爾以一種蘆葦的莖製成,製造及演奏技藝已快失傳,蘇爾就是羌笛,大家應記得「羌笛何需怨楊柳」的詩句吧! (註)「回族」是不正確的稱呼,所謂族是指種族,但是,不論是國民政府或現在的中共,都將信回教的人稱為回族,而有漢、滿、蒙、回、藏等5大族群之說,這是錯誤的。信回教的人很多,中東種族之多就不用說了,埃及人、土耳其人、馬來人、印尼人,還有某些非洲人都信回教,我們不會稱他們為回族。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