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7-324. 分享「洪蘭:父母應該像園丁,不要當木匠」
2017/12/08 08:10:35瀏覽954|回應0|推薦12


 

以我種葡萄或蕃茄經驗,如隨它亂長,其藤爬滿地,結果少又瘦小,但如搭架,不是順著它亂長,而是規範其藤攀架生長,結果多又漂亮,而且採收期加長許多。(老漁翁攝)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心理系的戈波尼克(Alison Gopnik)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有關大腦發展和教養的新書:《園丁和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它的副標題是「新的兒童發展科學所告訴我們的親子關係」。通常副標題的目的是進一步解釋書名,一般很少這麼長(比書名長了3倍),這原因是作者想要強調本書的科學性,想跟市面上其他的教養書區分開來。

    作者認為父母應該要像園丁,不應像木匠。木匠是依照藍圖施工;園丁則不然,園丁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植物要怎麼長,園丁無法控制,園丁手上固然有把剪刀,可以修剪,但他不能決定植物的長相。

    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像個種子,在肥沃的土壤裡,即使先天不良,也可以長得跟最好的種子在貧脊的土壤中一樣高。園丁挑好日照度、地點、確定土壤的酸鹼度,把種子種下去後,所能做的就是澆水,盼他長大,但不能改變花朵的顏色和形狀。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很多父母抱怨說,他們提供了孩子最好的環境,但是孩子還是比不過人家,作者認為這是父母心態的關係,孩子很敏感,會受到父母態度的影響,英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很多父母不快樂是因為不接受他們得到的東西。

    其實每個小孩都極力想討好父母,所以常會抑制他的本性去做博得父母稱讚的事,例如,一個小女孩明明很想吃老師給她的巧克力,但是她會在父母面前把巧克力給她弟弟,以博得父母的稱讚。因此,父母可用具體的讚美來誇獎孩子,使這行為再次出現。出現次數多了,就慢慢形成習慣,最後穩定成性情。所以作者認為人格特質是幼年形成,養成習慣後,變成孩子的品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做之不止,乃成君子」,一開始即使不喜歡做,做久了,習慣成自然,最後行為就自動出現了。

    作者對教養的看法很像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所說的「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種下去後,不能一直挖起來看,長根了沒有,只要順其天性,自然成材。

    至於管教,很多父母喜歡用打的,如虎媽、狼爸,或關廁所,或用警察、虎姑婆或鬼來恐嚇孩子使其就範。這些作法都會有後遺症。罰站一般來說不算體罰,它的本意是讓孩子面壁思過,但是後來發現,孩子都不在思他的過,而在思別人的過。所以罰孩子站不如罰他勞役,如掃地、除草、倒垃圾,孩子做完了有成就感,同時做是運動,大腦會產生多巴胺,情緒反而會好。

    愛的教育並不是處處順著他,而是給他規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從小就有規範的孩子才有自信,才敢去冒險和創造。

 

整理者分享:非常讚賞洪蘭這文章內的觀點,使我引發一些感想:一、有位朋友夫妻管教孩子,非常用心周到,已到無懈可擊的地步,可是孩子很乖,但仍然做事及讀書不積極,成績低落,我的建議:不要強逼,認真發掘及引導他真正志向的發展(有時小孩為討父母歡心會裝,不見得是真正的志向),相信行行出狀元。二、父母像園丁,挑好日照度、地點、確定土壤的酸鹼度,把種子種下去後,所能做的就是澆水,盼他長大,但不能改變花朵的顏色和形狀。但如過多或不對的愛,猶如園丁給土壤過多或不對的肥料,其苗會被毒死。三、好的教育並不是處處順著他,而是給他規範。以我種葡萄或蕃茄經驗,如隨它亂長,其藤爬滿地,結果少又瘦小,但如搭架,不是順著它亂長,而是規範其藤攀架生長,結果多又漂亮,而且採收期加長許多。

 

照片、整理及感想 : 翁志成 2017.12.08

文章資料來源: 未來famaly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5366

「洪蘭:父母應該像園丁,不要當木匠」

作者:洪蘭   發表日期:2016-10-01

: 本文屬公益分享與推廣,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cc3129&aid=10933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