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7-297. 在牛津學到,為了過更好的人生須具備「四種忍耐力」
2017/11/11 08:23:40瀏覽1098|回應1|推薦22

   這是在最近一期天下雜誌(2017-11-09)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作者岡田昭人,是一位日本學者,曾留學牛津大學,是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所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岡田昭人說,自己在牛津學到,為了過更好的人生,必須具備「四種忍耐力」,包含忍耐被打入冷宮之類待遇及冷漠眼光的能力。

  把這篇文章摘要出來,和讀者分享:

我剛開始在牛津上課時,直覺上就知道自己將會發生重大改變。因為我感覺到,我們並不單單只是獲得知識,還能在生活的各種層面實踐那些學到的知識。活用牛津課堂上所學,形塑了我對人生的信念與思想、勇氣與決斷力。

以下文章摘自天下雜誌出版《牛津給我的100個靈魂訊息 與未來的自己立下約定》

培養四種「忍耐力」

人只要活著,就會有痛苦相伴。面對種種痛苦,加以忍耐,因而成長。完全沒有痛苦的人生,令人難以想像。

年紀愈大,非忍耐不可的事也就愈多。即使時代發展,科學進步,人的痛苦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變得愈來愈嚴重。

你是否曾經羨慕別人,認為「只有我自己不幸,別人都過著如意人生,看起來很幸福」。但是,幾乎沒有人能按照自己想法生存下去。懷著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使痛苦變得更難以忍耐。

我在牛津學到,為了過更好的人生,必須具備「四種忍耐力」。即必須培養出「四種忍耐痛苦的能力」

忍耐「寒冷」:必須忍耐被打入冷宮之類的待遇及冷漠的眼光。

忍耐「痛苦」:必須忍耐失敗、失戀、失望等人生經驗的痛苦。

忍耐「煩惱」:必須忍耐「鬱悶」和「麻煩」。

忍耐「清閒」:必須忍耐無法善用閒暇或無聊時間的狀態。

所謂「痛苦」,就是指「事與願違」吧。我跟英國學生用英語討論問題時,常常因辭不達意而感到痛苦(即使現在還是有同樣感覺)。一旦討論變激烈,更是居下風。

那種時候,就算不能像他們滔滔不絕,我也一面忍耐,一面仔細聽,然後盡量以有限的語彙及說詞,努力反駁。

結果我即使英語不靈光,還是得到認可,被當成是可以討論問題的夥伴。

我在牛津親身體驗的追求學問之苦,在大學漫長的歷史當中,誰都至少會經歷一次吧。「事與願違」乃是理所當然啊。

 

整理: 翁志成 2017.11.11.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2017-11-09) 岡田昭人: 在牛津學到,為了過更好的人生須具備「四種忍耐力」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cc3129&aid=109011353

 回應文章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15 17:02
我覺得把人類痛哭指數升高怪到科學進步上,有些偏頗;就像我們當年從屏東那樣落後的鄉下中學,考入臺北的一流大學後,如果跟不上,就怪到臺北太進步一樣(屏東中學每年應屆畢業生考取台大的只有兩三位,迄今亦然;第一年大家都很辛苦,但從未有人怪臺北)。......根本源頭實在己心!
老漁翁故事館(wengcc3129) 於 2017-11-15 17:09 回覆:
說的好!但我的理解,原作者表達求學過程辛苦及挫折,學到有許多事要忍耐,倒不是批評牛津大學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