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搬遷的心路(寫給新移民)
2011/06/01 02:06:34瀏覽955|回應0|推薦9

我剛剛算了一下,過去五年間,如果旅館不算,我搬了六次家,剛從羅馬搬回台灣時借住一位好友的房子,一個月後搬到北投半山腰的小公寓,一年後搬到十層樓的宿舍,三年後搬到中正紀念堂旁的小套房,四個月後搬到溫哥華別人的豪宅,暫住一個月後,最後終於住進未來三年應該不會再搬的獨棟洋房。

五年間住了六個不同的房子,有大有小,有新有舊。變換不同的鑰匙,進出不同的大門,認識不同的鄰居,在不同的廚房燒燒煮煮。

你問我,這樣的生活好還是不好? 我會說那已經不重要了。


我其實已經有點麻木於搬家了,搬家不是大問題,快速適應新環境才是另一種挑戰。

我現在學會了每次搬遷都會想到那人類學者所說的"調適模式"的五階段。

 

任何人面對搬遷,無論是換工作、換學校、搬家、甚至結婚生子,都有五個必經的階段,分別是:

融入Involvement --> 離開Leaving --> 轉換Transition --> 投入Entering  --> 再融入Re-involvement

 

我好像總是在檢視自己,現在的我們是生活在哪一個階段了?

 

融入的階段,是指你在一個環境如魚得水,熟悉有歸屬感而且快樂。譬如原來的工作、念了六年的小學、住了很多年的房子、活了一輩子的娘家,都是一種熟悉的融入環境。

 

但是到了該離開的時候 (Leaving),就該準備好打包的所有動作,不只是家俬的打包,還有對人、事、物、地的辭行。譬如:升上國中或高中或大學、轉換工作跑道、兒女結婚。這些都和搬家一樣,是一種離開。

經常在離開一個居住國的三個月前,我照很多照片。搬家之前,我帶孩子儘情去吃去看去玩去買,同時還在備忘錄寫下到了新環境,有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當初從羅馬出發一個月前,我就寫下了回到台灣有哪些小吃一定要去吃的,有哪些書一定要補買的,有哪些電影一定要找到DVD的等等。

如今搬到一個新的國家,只能希望這回備忘錄的實現率高於百分之五十。


轉換(Transition)的階段,是最勞心勞力的階段。一方面是無數個紙箱的拆箱和就位,一方面更是個人的心態要就位,要安身。

一直在轉換期掙扎,一直懷念老家的日子,會讓憂鬱上身,學會跟孤獨對話,學會主動交朋友,學會投身義工,讓自己儘快脫離轉換的階段,好開始新的生活。

 

畢業典禮、開學典禮、到新學校報到,結婚典禮、面對公婆,這些也都是生命過程中的轉換。妳都必須學會調適。

 

有一回學校舉辦的中國家長茶會,我臨時被抓去做口譯,那是溫哥華學校局的專員向新生家長解說移民後的新環境及新挑戰。有一張英文圖表顯示新移民所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包括新學校、新語言、新社區、新超市、新住房、新交通工具、新的醫療制度等等。

我(很雞婆)一邊翻譯一邊加入自己的解說。我說,即使買水果,你也要重新學起,入境問俗,學會哪些是當令水果。例如蘋果在中國、香港和在台灣的選擇絕對比不上加拿大的多樣,你不能永遠只會買富士蘋果。

我還說,孩子轉學,不是換一間教室、換一個操場或遊樂場地而已,他們還要面對新的語言、新的同學和老師,很辛苦的!

我更忍不住說,(其實圖表上根本沒有這些英文),中國人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當你的孩子一直待在ESL課程時,你就要暫時先放在一旁了。讓他發現自己的其它專長,運動美勞音樂也都是一種學習,一樣也會讓他的英文進步的。

 

我這樣說,看到台下好幾位家長含淚點頭。

有一位媽媽,結束時跑來跟我說,你怎麼適應地這麼快? 我都來五年了,還是經常在猶豫,要不要留下來?還是回去?

 

溫哥華有無數的移民,抱怨、欣慰、辛勞、歡喜,總是攪和在生活裡。有那空中飛人的爸爸,有那假性單親的媽媽,有那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分開和團聚,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經過這麼多年的不斷搬遷,我發覺我現在懂得安慰別人說,轉換期越短,你的調適能力越好,越快能進入新生活,越快融入新環境,你的快樂指數就會升高。


 

轉換期一過,就進入探索的投入期 (Entering),這是指對新環境的投入,也就是進入了拼圖般在過生活的另一個階段,一個個拼板去尋找,像是找到喜歡的餐廳,找到滿意的超市,找到可以對話的店員,然後找到手機店、電腦店、二手店、服飾店、書店、玩具禮品店等等。說起來,這就是一種歸屬感的尋找。


 

等妳又有一種歸屬感時,你就完成了變遷的五部曲。

當有朋友從外地來時,你也許可以開始做一個快樂的導遊了!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chentw2010&aid=527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