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所不知道的吉普賽人
2010/10/21 02:44:28瀏覽15518|回應2|推薦8
在歐洲生活或是旅行的人,都有過被吉普賽人欺的經驗吧?多半是錢財的損失,更多是被騙被扒被搶之後的心悸。

我自己對吉普賽人就有過幾次難忘的回憶。一次是一人獨自旅行時,在德國被扒得精光的恐怖經驗;一次是朋友在聖彼得大教堂前,被突如其來的機車搶皮包的故事。這些都還是旅人身份時發生的,等到定居羅馬,竟在城外不遠看到吉普賽人所居住的大本營(不知這樣稱呼對不對?),並且天天在買菜的超市前看到固定的乞討面孔(年輕的媽媽與幼小的嬰兒),甚至長期沿街乞討的男人與男孩父子,我不禁對這個惡名昭彰的民族有了想進一步解析的興趣。

如今因為教書,看了一些書,對吉普賽人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就先寫出來,算是對羅馬生涯的一個補白吧!
首先,吉普賽Gypsy這一稱呼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錯誤, 恰恰反應了外部社會對這一特殊群體的無知。
Gypsy 這個字來自埃及人from Egyptian,十五世紀時,當吉普賽人首次出現在法國和英國時,他們自稱來自埃及,而西歐人也覺得這些膚色黝黑的異鄉人確實形似埃及人, 於是以訛傳訛錯了幾百年。事實上,吉普賽人與興造金字塔的北非民族並無血緣上的關係。


吉普賽人抵達歐洲時正值中世紀,也是血緣、門第、出身等盛行時期,沒有國只有家的吉普賽人,必須找到能為現實生存賴以支撐的實用民族地域標誌,於是創造各種傳說故事為自己的出身正名,"埃及人"的傳說便成了他們通行歐陸的永久"綠卡"!


"Gypsy"並不是唯一的稱呼,在各國都有不同的稱呼,多達三、四十種,不同的稱呼源於流浪的烙印: 譬如 Gyptien (法、比)、Gyptenaer (荷蘭)、Gitano (西班牙) ;其他名稱包括Bohemians (波希米亞人) 、Flemings 、Tartars (韃靼人) 、Moors (摩爾人)。在法國也有被稱為Saracens撒拉遜人、在波蘭被稱為 Szalassi 扎拉西人。中世紀作家有用不同的名字指稱他們: Nubians、 Ethiopians、 Assyrians、 Uxil、 Cilices。在東歐南歐也有不同的用語如: Zigani 、Tchinghiane、Jinganih、Czigani、Ciganos、Zingari


吉普賽人、波希米亞人、茨岡人是最流行的稱呼。


儘管異族人給吉普賽人如此繁多的稱呼,但是,在吉普賽人中間,他們只是簡單的自稱為"羅姆Rom", 意思是"人"。而Rom這個字並不帶有任何地域標誌的意義。 因為對吉普賽人而言,每次短暫的逗留是為了醞釀更遙遠的遷徙。對外他們宣稱來自埃及或波希米亞,那只是一種生存手段;對內承認"Rom",則是一種生存態度。Rom不是抽象孤立的人,而是具體的謀生者。他們所使用的內在統一語言稱為 "羅姆語
Romany"。


學界曾經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探討吉普賽人的歷史。語言學家從羅姆語中有了破解,歐洲的吉普賽人最通行的自稱為Rom、美洲吉普賽人自稱
Lom、敘利亞和波斯吉普賽人自稱Dom,這些自稱,如果對應梵文應是Doma,也就是現代印度語的"多姆人Dom",字面意思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


在古代印度,多姆人就以熱愛音樂和從事占卜而著稱。賣藝為生、浪跡天涯、沒有固定職業。多姆族人長期被印度其他各族所歧視,不少人只能受雇從事低賤的職業。如:更夫、清道夫、刑場衙役、工匠等苦力。當地各族也拒絕和他們通婚!多姆人為了生存, 流浪各處;為適應各地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環境,大多能熟練地使用兩、三國語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刊物"文化"發表為題的"吉普賽人和他們的文化:流散之中的聚合"一文中,將吉普賽人分為三大群:Rom、Manus、Kale。"羅姆"已成為二次大戰後吉普賽人的自稱,國際吉普賽人組織也命名為"羅姆人國際委員會"。


沒有土地、沒有國籍、沒有保障,吉普賽人為了生存,"算命" 和 "販馬" 高居職業排行榜首席,其次為各色金屬的加工匠(如鐵匠)和歌手、樂師。"收購廢舊物品"、回收工業廢品,也是現代吉普賽人的一種高利潤行業。但是,終究吉普賽人還是生活在各個社會的邊緣,看看以下的一則新聞:


令人討厭的吉普賽人
最新民調指出,68%的義大利人希望將國內15萬吉普賽人全數驅逐出境,另一項民調則指出,81%的義大利受訪者認為,吉普賽人不管是否來自羅馬尼亞,都「很難讓人喜歡」,甚至「令人討厭」。他們呼籲政府「徹底掃除非法移民的營地,驅離居無定所、沒有謀生能力的流浪族群」。
英國衛報說,義大利國內約有七萬吉普賽人持有義大利護照,這些人不是十五世紀就移入義大利,就是1990年代從巴爾幹半島逃來。其他許多非法在義大利居留的吉普賽人,則是在2007年羅馬尼亞加入歐盟後才進入義大利。



我所親眼見到在羅馬的幾種吉普賽人:
1.年幼的母親。(也許十二、三歲能懷孕,就生小孩了。)
2.攜子乞討的小媽媽。(手上永遠抱著一個小BABY, 只是不知道這BABY 的生母,是不是 就是抱著他的這個女人,或是從別人那借來用的)
3.成群結隊的女性扒手。(小孩和大人,有組織、訓練有術的)
4.不上學的小孩,種因於失學的惡性循環。(上學中的岐視與不上學的乞錢, 讓羅馬的教育制度無法納入他們的生活)(其實吉普賽人根本就認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上不上學沒關係!)
5.男人的音樂工作。( 優秀的琴師)
6.非法的男童樂師。 (隨父執輩在餐館演奏, 警察來了就歇手)


我有時會想,天天蹲坐在超市前的女人,我給她們錢或買食物給她們的小孩,應該讓整個 "乞討" 更加惡性循環。一個用慣"伸手牌"的人,怎麼會想要去另謀生計呢?

"婦人之仁"莫過於此吧!


我無緣親眼看到吉普賽人的樂舞表演,只從電影上看過一些,聽說他們是天生的好手,可是很難相信,扒你錢包的人能歌善舞!!




(本文完稿於 2008/05/28 00:18)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chentw2010&aid=4519052

 回應文章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7/18 15:05

看了 "追拿吉普賽" 這部電影, 想寫一點自己的閑想, 找到你這裡的資料, 很高興.

吉普賽人的生活真是部堪, 看完電影不說話很難. 會參用你的一些資料. 先說謝謝了.

ynn


看不慣
2015/01/05 07:29
本篇文字滿是岐視。(123@d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