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1/20 22:05:35瀏覽1557|回應12|推薦3 | |
以下也只針對錯誤的部分作簡單的說明,需要更多資料的,我們可以繼續交流,或者是到MDC論壇討論也可以,要來信指教更是歡迎。原文可以按這裡看到。 一千匹馬力的發動機就可以造成螺旋槳損壞的例子也是誤導的。這是在實驗室裏故意製造出來的。即使是如此,也不能就認定螺旋槳沒有前途。事實是,P-51H有 2,218匹馬力的發動機也沒有把螺旋槳損壞,不是嗎?因為螺旋槳有四片葉子,這是如何設計的問題。 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東西是完美的,什麼東西都有優點和缺點,工程師最大的工作就是如何在允許的條件下「優化」(optimize)他們的產品。沒有優化,當然出問題。 我也說過,葉片可以變短,葉片數目可以增多,葉片的形狀可以改進,說不定葉片的材料都可以有大幫助,怎麼可以把所有困難與障礙都定位在螺旋槳的本身?或是用一個實驗否定一切?這太偏見了。尤其mustang自己後來也同意渦輪發動機的葉片有與螺旋槳一樣有超音速的問題,而且科學家得益於以前對螺旋槳的研究,說實話,這也是我原先準備在介紹第三代戰鬥機時想說的話。所以螺旋槳就更不是阻撓提高飛機速度的元凶了,至少在一九五0年以前不是。
1.他在強調螺旋槳的葉片和材料可以另外選擇,因此問題不是出在螺旋槳的問題上之際,好像他忘記螺旋槳的形狀,葉片的數量,直徑,材料,這些不都是螺旋槳的本身? 2.1930年代螺旋槳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從木頭改為金屬,假如各位看過一些英國噴火戰鬥機的說明,裡面有提到噴火從兩葉木質螺旋槳改為金屬之後,性能就有提升,這不就是說明前人一直在研究改進螺旋槳的效率,而最後發現到他的極限在哪裡嗎? 如果忽略這些過去的歷史,怎麼能夠去交代演進的過程呢?也怎麼能說提供的知識是至少在正確的方向上呢?基本概念都錯誤的時候,是不是需要思考與參考其他的資料,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陷入一些牛角尖,忘記唸唸在茲的讀者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相信“專家”把研發渦輪發動機的動機歸咎於螺旋槳的先天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專家喜歡講有學問的話,而不是真話。我不是潤滑工程師,能跟汽車廠的工程師講道理嗎?YST 除了下次不買他的車子還能怎樣?
既然可能性不只一種,那麼,需要了解的人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找資料與分析,才有機會將範圍縮小。他一直的強調活塞發動機的出力是唯一的阻礙,否定螺旋槳本身的上限,那麼,他怎麼解釋二戰之後活塞發動機的設計案中還有7000匹馬力的呢? 我嚐試提供一些資訊,不敢說講的都很容易了解,但是有來有往,有興趣的諸位歡迎對任何我提出的部分提出指教,只要我能夠找到資料的,一定會盡力。 既然他這麼在意我會把他的讀者嚇走,那我就不在他的領土上講好啦。將正確的資訊傳播出去,比他的面子更重要。 歡迎各為對我提出的意見提出指正。謝謝。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