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31 12:36:22瀏覽1784|回應9|推薦2 | |
(本文在1/31/2009 10:40大幅修改過) 最近有機會看到一些過去美蘇兩國海軍的簡單歷史,然後看到這一篇,其中提到對於水面艦艇的偵測很容易的說法,覺得需要說明一下,不是那麼簡單的。 原文是這麼說的: 發現敵艦
探測(detect)水面船隻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困難的部分在識別(identify)。也就是說,發現某個地方有一艘船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識別這艘船。這是一艘什麼樣的船隻?是軍艦?還是民船?是友艦?還是敵艦?如果是敵艦,那是什麼型的軍艦?這些都牽涉到非常高的科技,需要大量投資做研發的工作。 目前發展的情況是:探測的手段是有的,識別的方法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 大面積的探測需要仰賴衛星,小面積的探測需要依靠預警機,局部的探測則是依靠各個艦艇自己的感應器,分層合作,共享資訊。這些能力目前幾個大國,譬如中、美、俄,都可以辦到。其中共享資訊非常重要,需要統一的通訊和資料傳輸鏈,相當費錢。 各位可能也會以為,找船嘛,雷達一掃不就好了?如果你想要找的船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以內,這還可以說有點接近,可是,如果你現在要找的船是在整個西太平洋的某一個區域,有這麼簡單嗎?即使放大一點,找一個航艦戰鬥群應該不難吧? 實際上是,不簡單,蘇聯過去在冷戰時期花費需多成本和精力來建立整個海洋監視系統,想要指揮轟炸機,水面艦艇和潛艇一起用飛彈攻擊,這都還未必能夠手到擒來,上文的作者把整個問題想到太簡單了。 先從簡單一點的層面講起,在確定要攻擊的船艦之前,首先是要知道這個船在哪個區域,然後要從該區域當中去找出這個船的大致方位與航向,然後要精確一點的確認與辨識出這個船的位置,以及預估一段時間以後他會在的地方。接下來,需要發動攻擊的系統必須在這個情報尚未失去效用之前收到情報,移動到可以發動攻擊的地方,然後才能夠發射武器。 武器飛行的過程當中,如果距離動輒是以前蘇聯兩三百公里等級的射程,到達目標區之後是不是還能夠真的找到目標,而且誤差不會太大,這才有可能在不使用核子彈頭的狀況下有機會命中。 上面所描述的過程當中,所包括的系統大致上有: 遠距離搜索系統,像是利用天波或者是地波的超越地平線雷達,利用遠距離高頻通訊定位的裝置(HD/DF)。 持續追蹤與定位較為精確的系統,這可以包括海上與空中的平台(海洋搜索機與情報船),或者是低軌道的衛星加上地面的接收站。這些負責精確定位的系統可以是用利用主動裝置,像是雷達,或者是被動裝置,像是電子作戰系統當中的接收器,後者的偵測距離比較遠,但是精確度比使用主動裝置要差。 然後是指揮偵測與追蹤的系統,無論是分散或者是中央控制,電腦自動化或者是人力為主(後者的效率當然比較低,同時能夠追蹤的數量也少很多)。這些系統需要保持目標的資料是在有效,可信的狀態下,如此一來,才能夠起碼判斷現在看到在A座標的傳的確是兩個小時前在B座標上的。如果無法將來自各種管道的情報加以判斷,濾除與整合,就會出現需要追蹤的目標過多,目標會在追蹤圖中消失(誤判或者是沒有更新資料),或者是對於追蹤的目標情報的信心不夠,拖延執行與決策的時機等等。 負責傳遞這些資料的通訊系統,這個包括傳統的高頻無線電,通訊衛星和戰術資料鏈(Link 11)等等。這些通訊裝置必須可靠,而且傳遞資料的速率要夠高,才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將情報傳遞到需要的單位,而且還得要在攻擊的單位還沒有到達指定地區前,保持有效通訊,以變更新情報。 最後是實際上發起攻擊的載具,包括各種飛機,艦艇等等。如果以蘇聯過去的作法為例,他們在60年代是以轟炸機為主,70年代的擴軍是以轟炸機,水面艦艇加上潛艇一起,80年代也還是這三種,不過轟炸機的威脅變大。變大的原因後面再談。 回到前面提到對於偵測一艘船的位置為甚麼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如果要使用超越地平線(OTH)的長程雷達,這種雷達不是利用地面或水面(地波),要不就是電離層的反射,讓訊號可以在多次反射之後達到很遠的目標,然後再走回來。這個過程受到的影響因素很多,而且使用的波長很長,定位的效果比較差。蘇聯過去在這方面的研發比西方國家要多,而且也使用在非外銷型的艦艇上,作為遠程追蹤的一個協助。用這種系統雖然可以看得遠,可是,發現一個目標之後,怎麼知道他是甚麼東西,或者是這個東西會不會移動,怎麼移動? 使用電子被動探測系統,以目標發出的無線電訊號作為定位的來源也是一種方式,像是對方發出的雷達或者是長波無線電通訊的來源。雖然每一種雷達的特徵都不太一樣,甚至同一種雷達在不同的船上都會有不同的特徵,這就需要大規模,長時間的去蒐集這些資料。如果某艘船上的雷達經過一些修改,某些特徵改變之後沒有被蒐集與辨識出來,很有可能就會出現誤判的狀況。而要建立這種大規模的蒐集系統,美國是利用707改裝的RC-135系列,長年的在各地飛行為一個主要的方式。下面這張照片就是其中一種。 蘇聯也有類似的飛機,以及利用遠洋漁船偽裝的情報蒐集船,跟在美國艦隊的附近,偵測與蒐集他們的情報。 能夠看到一個很遠的東西只是偵測的第一步,接下來是要進一步的確定這的確是個船,而且可以掌握這艘船的動向,這樣才可以在每一段時間之後確認這個目標不是新出現的,只是從A座標移動到B座標。這時候超越地平線雷達或者是電子被動系統偵測到的情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確認。這時候其他的系統,像是海上偵查機,就會加入一起行動。 從這個階段開始,指揮探測與追蹤的單位要確認來自各種管道的情報的可信度,把他們的情報在傳送過程中因為時間的差異所累積的誤差要加以區分(不然無法知道A飛機和B雷達看到的是不是同一艘船,或者是兩艘船),過濾之後整合在一起顯示。為了要能夠有效的傳遞這些情報,而且可能各自相隔很遠的距離,可靠的通訊系統(包括語音和直接傳送偵測到的資料)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 也就是說,還沒有到確認這個目標是個甚麼樣的船之前,已經有三種不同的系統,需要一起配合工作,才能夠起碼的說:我偵測到一艘船,在XX座標,航向XXX,一個小時前他在XX座標,航向XXX。 光是要建立這樣的架構,所需要的不是一兩具雷達,幾架飛機加上一個指揮中心和一些無線電就足以達到,因為它所涉及的單位從最基本的偵查機/船,通訊單位和高層的指揮單位等等,當過兵的朋友可能可以體會,光是要在台灣海域周邊追蹤所有的船需要多少的人力和裝備,如果要把這個範圍擴大到整個北大西洋或者是西太平洋,需要的又是多大的投資和成本。 而這些工作還沒有到上文作者所說的辨識的階段。 所以,光是偵測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這可是需要一個龐大搜索,追蹤,通訊與管制等系統一起來工作才可以。 有關蘇聯過去怎麼找船和打船的,以及使用衛星協助找航艦的一些故事,下次簡單的介紹一下。 敬請各位批評指教。謝謝。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