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再見愛麗絲VS.權勢下的女人
2011/12/15 22:41:28瀏覽1516|回應0|推薦2

     最近影協獎接連揭曉,我的家族網友也是驚呼連連,煙硝味瀰漫。然後呢,70年代以脫線媽媽形象著稱的女星艾倫鮑絲汀也被揪出來大聊特聊,很意外的,有A不太喜歡她的演出,A網友形容說:「沒有一部中意的!」但馬上有B跳出來緩頰:「噢,我倒是很喜歡艾倫鮑絲汀狼狽和稍微呆呆的模樣。」然後C又說:「她給我種看來不太會演但其實還滿會演的感覺……

     末了,我在該討論串回了一句:「我覺得她有成功經營出一種欠揍的特質,很想一巴掌打醒她,某種程度就是一種共鳴。」

  後來想想,艾倫鮑絲汀之所以會被放大來討論,是因為她拿過奧斯卡影后,於70年代又風光四度提名(71最後一場電影、73大法師、74再見愛麗絲、78明年此時),堪稱那個時代相當具代表性的女星。偏偏,很詭異就是說,她當年奪魁的再見愛麗絲,並非眾望所歸,反倒帶點爆冷門的意味。

  現在把歷史挖出來簡述一番,艾倫鮑絲汀是射手座,所以有時她情緒反應會很煞不住車,1973年賣座強片大法師角逐最佳女主角時,當艾倫聽到由葛蘭黛傑克森二度奪后,她臉上之不悅是瞞也瞞不住,還有明顯想給對方好看的唇語:「It’s okay……」,所以,不難料想,隔年再見愛麗絲再入圍,揭曉前呼聲不高的她,何以連出席都不願了。當年呢,呼聲最高的是權勢下的女人的珍娜羅蘭,該片由她的丈夫約翰卡薩維茲執導,前哨戰已奪下數個影評獎和金球獎,結果咧,最後奧斯卡反而頒給苦熬多年的艾倫鮑絲汀。

  首先呢,再見愛麗絲是名導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不過當年他崇高地位尚未確立)。這部女性主義名作,呈現了單親媽媽愛麗絲帶著兒子追尋愛情、追求夢想的過程,拍得很鄉村又很公路,節奏偏輕快,帶喜感,看了心情很好。相較下,權勢下的女人就端出重口味,該片描述一位精神狀態逐步崩裂的家庭主婦整個發病始末,珍娜羅蘭有相當多激烈、瘋狂的演出。以現今眼光來看,演技仍屬高竿。

  反觀艾倫鮑絲汀在再見愛麗絲的演出,更顯見「戲包人」的優勢,就拿她片末的餐廳哭戲來講,艾倫的哭法,甚至可用「改良過的連續劇」來形容。她就是很任性、很大刀闊斧的哭,甚至哭得假中帶搞笑。就片論片,艾倫是很難跟珍娜匹敵的

  這時,很微妙的情況發生了,當演員表演稍嫌粗糙,她所呈現出的「觀眾共鳴度」就格外重要,基本上,愛麗絲是一個非常有觀眾緣的角色,她的可憐、可愛,她丈夫被撞、她被兒子冷笑話煩得半死,種種設定,彷彿都成有利的掙票因素——我指的不是角色下場悽慘的同情票,而是平易近人的認同票。

  而權勢下的女人珍娜羅蘭的演出,十分之九都令人嘆服,但其角色質性,就較難有出錯的空間,當觀眾睜大眼讚嘆她的奇觀演技,相對就更容易挑出缺點——起碼我就對其中一場她即將被抓去精神病院而兩手比出十字架的演出不太滿意,我覺得該類詮釋,還有更省力的途徑,不需要搞得旁眾皆魔那麼草木皆兵,說穿了,我覺得那段戲她很可惜「演出格」了。

  這就是很有趣的地方,把這兩女星「凸槌」的部分放到磅秤上,我對艾倫鮑絲汀的容忍度就較大,因為再見愛麗絲本是部很輕鬆好看的電影,無形中稀釋了她的缺點。而珍娜羅蘭那種高難度演繹,對我來說反而沒有商量空間,每一吋都要錙銖必較。

       不能說以上觀點是否解釋了當年奧斯卡爆冷主因,但有時電影的風格、調性,直接影響演技評鑑的客觀度,這也是無可避免的偏頗。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yne119&aid=593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