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請代我問候》,書中收錄了三毛寫給親友的八十五封信。翻著翻著,勾起心中一段往事。
小時候,家裡買了錄放影機。那個電視頻道只有三台的年代,我們住在沒有戲院的鄉下,對於「自選電影」這體驗,除了新奇,更有微妙的「凌越感」……從此,錄影帶出租店成了我流連忘返的處所,連放學都要藉故路過,伸頭探看裡頭琳瑯滿目的片子是否還在。
一天,媽帶我去租了一捲《藍色珊瑚礁》,片中少男少女流落荒島,從只求溫飽到交換體溫,動人情調加上宜人美景,令我深深著迷,更有了生平第一個偶像,也就是人稱「漂亮寶貝」的布魯克雪德絲。自此,我便展開「集點」計畫,一心看遍偶像的電影。一天,長片節目「台視超級電影院」播出布魯克雪德絲主演的《撒哈拉》,描述一名女扮男裝為父完成賽車遺志的女子,在沙漠遇上真命天子,展開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片中漫天沙塵的景致,與《藍色珊瑚礁》滿滿的海洋,相映成趣。
湊巧同一年,我回奶奶家,在叔叔的書架上看到一本書,叫《撒哈拉的故事》。心想:「《撒哈拉》那部片該不會就是在拍《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吧?」
翻開內頁,看到一位肩披黑色長髮,穿著連身紅色長裙的女子,我又想:「這該不會就是以前的布魯克雪德絲吧?怎麼不像……」
對於當時讀小二的我,閱讀一本沒有注音的書,甚是吃力,但滿腦子好奇與困惑,促使我「半學半猜」,硬是將這本書讀完。
書裡那條受詛咒的項鍊、被陋習給綁架的娃娃新娘,特別是三毛營救沼澤內丈夫那傳奇的一夜……在在震撼了我。
民風保守的民國六○年代,小小一本書,訴盡一位奇女子浪跡天涯的豪情。看完《撒哈拉的故事》,我告訴家人說:「我以後想跟三毛一樣,我要寫書,當一個作家。」就是這句話,我燃起了決心──即便跟三毛比可能只算是「一小撮」決心,但我知道,夠我慢慢加溫了。
電影與文學在我生命中原先是不搭嘎的兩端,透過「撒哈拉」三個字,連結得如此偶然,甚至改變我人生的方向。
多年後的今天,《請代我問候》勾起我許多愁緒。千言萬語,牽繫著一句問候:「三毛,您現在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