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學六年級,某個周末午夜,我在電視上與一部長片相遇。片名是《飛越蘇聯》,描述投奔美國的蘇聯芭蕾舞家尼可萊,因飛機失事,不得不迫降祖國。一落地,他立即被蘇聯政府逮捕,軟禁在一幢歌劇院裡。而負責看守他的雷蒙,有著同病相憐的際遇……兩人從互相猜忌、到苦思如何逃亡,過程中,舞蹈紓解了他倆的鬱悶。
拍攝於8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飛越蘇聯》當然是美國片。擔任男主角的,正是投奔美國的俄國舞蹈家巴瑞辛尼可夫,其舞姿優美、強勁,讓人讚嘆不已。壯烈的結局更是盪氣迴腸,讓年幼的我深刻感受到一股悲涼感!
同年,我做了件早熟的壯舉:我將所有看過的電影集合起來,循奧斯卡模式,選出各項得主。《飛越蘇聯》當仁不讓,勇奪最佳導演、男主角、男配角、攝影等獎項。
後來在歷史課堂,得知在我觀賞該片時,所謂「蘇聯」早已解體,成為歷史名詞了。因為如此,本片對我的意義,也就更重大了。
之後,好久沒機會重溫本片,記憶常隨著〈Separate Lives〉那首動聽主題曲被召喚出來。
直到有天,下班回家,轉開電視,竟與《飛越蘇聯》重逢。我倦意全消,趕緊坐下。沒想到,看了一下子,發現情況不妙,原先的「盪氣迴腸」到哪去了?舞蹈段落「為跳而跳」,穿插得好牽強,情節也不如當初那麼動人了。
當兒時記憶有如骨牌一片片倒下……我做了決定,忍痛關掉電視。不准眼前的畫面將腦海內美好的《飛越蘇聯》給摧毀了。
隨著美蘇冷戰結束多年,想必影迷們也愈發懷念以前歐美電影裡渲染的美蘇情結。除了大師庫柏力克拍出諷刺喜劇《奇愛博士》,也有《洛基第四集》讓拳擊場上的蘇聯觀眾反過來為美國加油吶喊的不可思議場面。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吧!儘管心底的《飛越蘇聯》飛走了一半,但前幾年,來自俄羅斯的《我如何度過這個夏天》,適時補足了這個空缺。電影描述位於北極的氣象台,一對性情迥異的探測員寧可任由誤會擴大、也不願開口溝通的緊張關係。
壯闊的北極,益發凸顯人與人的疏離。《我如何度過這個夏天》成了近年最震撼我的電影——它來自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宛如破散拼圖中僅存的完好一端。看來,當初我沒能成功搶救的《飛越蘇聯》,飛離後又折返,帶回了一個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