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際醫療專區
2011/04/10 21:45:42瀏覽737|回應0|推薦2

朱敬一:推動國際醫療 根本不需「基金」

作者:朱敬一  出處: Web Only 2010/12
近日政府高層談及六大新興產業中「國際醫療」的推動困境,主管機關說:此案預算遭立法院刪除,所以沒有經費推動;另一位財經官員遂建議設立國際醫療「基金」,另行籌款推動。於是,政府高層就在下層官員唬弄下,稀哩呼嚕就宣布要設立此基金。由於此基金規模龐大,可見未來殆無可能,因此整個國際醫療產業在基金設立前就待在原地踏步,一二一二一二一。
國際醫療 原地踏步
為什麼我說推動國際醫療不需要基金呢?因為該案原本就已經擇定桃園航空城蛋白做特區,幾乎是免費提供潛在國際醫療業者昂貴的土地支援,實質上是最大的金錢資助。如果除了土地還要國家再出資做這個做那個,那麼乾脆由國營榮總去辦國際醫療算了,何必要招募私人醫院?私人業者當然希望政府出錢多多益善,但是官員竟然也幫著業者A政府,那就不可思議了。
政府說要籌募醫療基金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高官們說目前還沒有私人醫院有興趣進駐桃園航空城蛋白,但這又是睜眼說瞎話。連我這種圈外人都知道,有業者不但興趣濃厚,而且已經著手投標規畫、向銀行籌募資金、與國外知名醫療機構洽談合作,甚至已向航空城的主管機關首長做過簡報。
資訊蒙蔽 欺瞞首長
如果業者已敲鑼打鼓走遍台灣政商機構表明想去特區辦國際醫療,卻有官員敢去唬弄府院首長,讓他們誤以為特區國際醫療乏人問津,還要弄個呆頭鵝基金去窮攪和,這是何等膽大妄為的過分行為?行政官員這樣臉不紅氣不喘的瞎扯,台灣的新興產業,又能有什麼指望?
不只國際醫療產業如此,其他諸多產業推動,也像是有惡鬼擋道,所有事情碰到他們都走不通。國家生技園區一事,雖然此案早由高層裁定,但是一下子有人想把環評面積莫名其妙擴大數倍、一下子有人遊說要徵收無人使用的土地,憑空(也可能有利益算計)創造出一堆障礙,讓一心想推動生技發展的中研院長四處溝通協調,像是在做政務委員,苦不堪言。再生能源發展馬總統在數月前才宣示減碳目標,但隨後幾個月經濟部與業者卻產生激烈意見衝突,雙方所提數據牛頭不對馬嘴,似乎永遠沒有人想要釐清真相。於是,一二一二一二一。
昏官誤國 台下嘆氣
就這樣,政府幾項重大政策,都在原地踏步或是繞著公園散步,三不五時就赫然發現仍在原點不動。國際醫療數年前早被衛生署列為「旗艦計畫」;但數年下來旗艦仍像是紙船。再生能源辦法當初是浩浩蕩蕩通過,但半年下來儼然已成笑柄。建議設立國際醫療基金的那位財經昏官,已經不知道闖了多少禍、捅了多少婁子,但是看樣子這種Z咖還要再貽害庶民好一陣子。
「台上瞎唱戲、台下頻嘆氣」,就是這種感覺。悶啊!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朱敬一 : 國際醫療專區計畫擬開放對中國觀光醫療簽證

2011-03-22 工商時報

國際醫療專區有譜了!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本週四( 24 日),將在總統府財經月報簡報國際醫療產業發展策略,建議桃園航空城的高鐵青埔站區,打造為北部首座指標性國際醫療專區,吸引大陸及國際人士來台進行健檢美容等醫療觀光活動。據悉,朱敬一在 17 日已先向吳揆簡報發展國際醫療產業策略方向,他認為航空城內機場捷運 A18 青埔站區,搭捷運距機場 5 分鐘,佔地 22 公頃 ,具絕佳地理位置。
高鐵局原預計 4 月中下旬對外公告招標開發這塊地,作為國際商務開發。在朱敬一與衛生署提出需求後,交通部部同意做為國際醫療專區。高層說,國際醫療專區至少需 6 公頃 ,包含 200 床醫療機構及 4 星級以上觀光旅館,供伴醫者及國際旅客入住。朱敬一認為台灣有絕佳條件發展國際醫療產業,產值有數百億元潛能,值得大力推動,因此週四向府財經月報報告。交通部盼總統裁示設置專區的法源醫療法修法,務必在本會期過關,才放心在 4 月份將國際醫療專區納入站區開發招標文件。 朱敬一向吳揆提出國際專區推動策略包括一、醫療法修法優先完成;二、協助處理招標文件;三、放寬醫療簽證;四、與國外保險公司洽談合作;五、協助國際醫療廣告文宣。 在放寬醫療簽證部分,國外旅客來台已鬆綁,但大陸對重症及輕症患者到國外醫療簽證仍控管,未來盼兩岸透過管道協商放寬。另大陸專業與商務人士來台,目前移民署並未鬆綁可來台從事美容、健檢等醫療觀光項目,政院將協調內政部放寬,並盡速開放自由行,作為推動國際醫療專區配套。鑑於歐美健檢費用高昂,朱敬一希望協助衛生署與美國藍盾等保險公司或醫療院所洽談異業合作,吸引國外保險客源來台從事高級健檢及美容醫療觀光。依衛生署規劃國際醫療專區設置招標條件, 申請人資格條件一、必須有實際經營醫療機構的經驗並應與國內醫療機構結盟;二、允許以企業聯盟方式參與;三、應具醫療機構開發經營經驗。專區病床數建議 200 床為原則,公司資本額應達 6 億元以上,計畫投資規模至少 20 億元,以收治及轉介國外病患及高檔觀光健檢為主,若要收國人,必須為健保不給付項目,且要求不得與健保特約醫院合作,此專區完全採自費方式。


朱敬一:台灣只有一年的機會之窗
* 2011-04-06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亞洲各國近年大力發展國際醫療,台灣條件優厚動作卻慢半拍,政務委員朱敬一大聲疾呼:「台灣只有一年的機會之窗,非得加快腳步不可!」醫界大老陳維昭、黃明和等人也聲聲催:「再不做就太晚了!」他們籲行政院長吳敦義應領軍推動。
 朱敬一近來大力推動發展國際醫療產業,他表示,台灣在經濟學人智庫EIU世界衛生排行榜中,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瑞典,唇顎裂修補、肝臟移植、心導管支架成功率領先全球,人工生殖與歐美同步,有絕佳條件發展國際醫療產業。
  他強調,國際醫療要設置專區推動,與健保制度脫鉤。 更重要的是,必須趕快做,否則會失去先機。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正積極拉攏台資醫院,台灣不加快腳步,「輸入」病人,醫院和醫生就有「輸出」、被掏空的危機。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陳維昭表示,亞洲觀光醫療產值每年以廿%速度成長,經建會預估,二 ○ 一二年亞洲產值可望突破五十八億美元,去年亞洲國際醫療服務產值,新加坡十六億美元、泰國十二億美元、印度九億美元,台灣不到一億美元。
 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也直言「現在再不做就太晚了!」吳敦義院長應自己出來帶頭做,並充份授權朱敬一,全力衝刺。政府應比照當初推動三C產業,成立開發基金,民間、政府四比六投資,再以銀行低利貸款鼓勵民間參與國際醫療。

國際醫療/不積極 醫界人才將被掏空

【聯合報 ╱ 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 2011.04.08

昨日乍見衛生署前署長葉金川「 國際醫療不設專區較可行 」一文,深感驚訝。

猶記得兩年前,曾與葉前署長討論,當時葉非但贊成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就連落腳地點金門都想好了。理念怎麼會突然轉向?細讀之後才理解,更多的是憂心,希許政府把配套做好。

葉前署長的擔心,強調的是「做了」,會如何、如何。但我的社會科學背景,卻強調「比較」多種取捨,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國際醫療,我更看重的是「不做」,台灣即將面臨的危機。

大陸三月正式核定的十二五計畫,將醫療列為「重點中的重點」項目,台資醫院正是其積極拉攏對象。中共衛生部二月底就來台灣招商,五月將在對岸辦大型招商會。換言之,台灣如果不做,不讓病人輸入,這些醫院、醫生就會輸出到大陸,屆時台灣名醫整批、整批到大陸定居,幫大陸有錢人看病。台灣醫生還得飛到大陸,去學技術;台灣病患得飛到大陸,掏腰包看醫生。面對大陸磁吸效應,如果政府毫不作為,放任彼岸這般掏空台灣醫界人才,才是對國人不起。對台灣而言,它不僅是一個產業,恐怕更有戰略意義。

面對大陸的崛起,國際醫療已變成如全球化般,不論你喜不喜歡都得面對的議題。全球化造成 M 型社會之弊,不面對更糟,與其鎖國,還不如積極面對,思索如何安排配套。

只允許專區內醫院設公司,是對台灣醫界倫理觀念,衝擊最小的小門。專區也是最容易管理,最不會排擠國人醫療資源的方法。政府將配套,未來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醫生在母醫院服務時段不可減少。初期全國也將只開放二至三張執照,占台灣現有 510 家醫院,不到百分之一。

放諸國際,除了新加坡以外,印度、杜拜、馬來西亞都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至於泰國,國際病患高度集中在兩家醫院,雖無專區之名,但卻有專區之實。未來專區醫院除了繳稅,稅後獲利一定比例將回饋健保,以求造福國人。

國際醫療是個跨政黨都認同的產業,大陸的磁吸效應,更是不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都得面對的事實。政府所能做的只有積極面對,思索如何安排配套,才是當為。 【 2011/04/08 聯合報】

【經濟日報 ╱ 社論】

政府將發展國際醫療專區,並列為優先推動的重大政策,非但行政院數度宣示勢在必行的決心,甚至連馬總統都跳上火線,為政策背書。對於這個醞釀已有相當時日的政策,各界反應不一;支持者,認為此舉可活絡醫療產業發展,避免醫療產業空洞化;反對者,則提出醫療商業化及醫療資源排擠等可能的負面影響。從台灣醫療產業的長期發展而言,國際醫療專區的設置,應是一個利大於弊的方向,而且藉由這個起步,更可帶動醫療產業結構革新的新氣象。

依據行政院的規劃,未來國際醫療專區內,將可設立公司化的醫療機構。這個規劃,開啟了台灣醫療產業結構變革的第一步,但也是正反意見爭議的所在。對於醫療機構公司化的利益,首先在於可引進內外部資金,甚至可透過現有的資本市場籌資,以活絡醫療產業的發展。其次,公司化也可讓醫療機構在追求競爭優勢的過程中,加速醫療技術的創新與提升。再者,國際醫療專區為追求開拓國際市場,還可透過國際策略性合作夥伴的引進,強化我國醫療產業的競爭力與國際化。

然而,醫療機構公司化後,是否將會因為以「賺錢為目的」,而影響其濟世救人的社會公益性,仍讓各界放心不下。確實,公司以營利為目的,追求的是股東權益極大化的績效;但追求利潤與醫療品質之間的消長,卻不是一種可以靠直覺研判的關係。特別是醫療機構的地位,是仰賴長期與病患之間的互動口碑所建立;名醫之所以成為名醫,也絕非是很會「營利」,而是醫技高超,視病猶親。因此,從長期發展而言,並無法斷言公司化的醫療機構一定會導致醫療品質的下降。以醫療機構公司化最深的美國而言,過去有研究顯示,美國民眾認為醫療機構的組織型態與醫療品質之間,並無明顯關連性,且公司化醫院反而更重視病患的意見與觀感。

以醫療服務的性質而言,醫療品質與利潤必須二者兼顧、求取平衡,但亦不否認醫療機構公司化後,導致價格上漲與其他問題的可能性。但這些潛在問題,必須與「非營利」的醫療機構所存在的問題加以比較,才能完整的評估其利弊得失。例如財團法人等非營利醫療機構與醫療公司的最大不同,在於其沒有所有權概念,盈餘也不得分配給特定對象。在欠缺明確的所有權關係下,其投入及產出間的效率績效、作為管理機制的董事會決策之妥適性,乃至於財務會計制度的透明程度等治理結構問題,除了外部醫療法的監管外,往往是一個外界無法了解的問題。在機構不追求營利,但個人卻有私欲的情況下,過去所爆發的數起署立醫院弊端,便是「非營利」醫療機構治理問題的例證。而在公司化的結構下,非但得以引進公司治理機制,亦可藉由股東與社會大眾等多元利害關係人的監督,強化其資訊的揭露與透明化。

在面對競爭對手紛紛求變求新之際,我國醫療產業發展也站在一個轉捩點。透過國際醫療專區的設置,並允許公司化醫療機構的出現,其實是以一種先試先行的方式,逐步鬆綁我國醫療產業組織的作法。而在醫療機構公司化的方向下,從國際醫療專區開始,使得醫療機構得以引進公司化的治理結構與更為透明的自律機制,並可更為多元彈性的引進資金與國際經驗。至於醫療機構的社會性與公益性,除了外部法律配套、社會輿論監督外,更仰賴醫者的職業倫理守則與使命感。這些拘束,非但不會因公司化而改變,反而可能更為增強。所以,各界應期待國際醫療專區的成功,並帶來醫療產業革新的契機。【 2011/04/14 經濟日報】 @

朱敬一/沒有專區 國際醫療原地踏步

【聯合報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

最近數日,有幾位醫界朋友都對行政院推動的「國際醫療」提出看法。衛生署邱署長與我都感謝他們的寶貴意見,但也必須對以下諸項誤解提出回應。

一、醫療該不該有商業思考?有些醫生堅持醫療「只能」是救人事業,一談到價格就玷汙了。這樣的思辨,有點像討論「教育可否有營利思考」,在多元社會絕對不該只有一種標準答案。我個人在全台各地教高中生並捐出所有收入,顯然不是在牟利,但我也尊重那些開補習班營利的不同價值觀。對於醫療行為是否絕不能有營利思考,我與幾位台大醫院大老的看法是:尊重社會多元取向;「即使你對,不表示別人就是錯的」。

二、究竟什麼是「國際醫療」?有人將國際醫療想像為「幫國際人士看病」;這樣的定義與行政院所推動的國際醫療差距不小。國際醫療的三大塊(重症、美容、健檢)中後兩塊均與旅遊有關,幾乎是以三分醫療照護為後盾的七分旅遊業。當我們辦理這泛旅遊業務時,實在不必然要與醫院「急重症照護」做對比,也不能因為若干人做豪華健檢旅遊,就把問題泛階級化。

三、醫院醫生會不會出走?中國大陸有錢人多、醫療品質不佳,以重金向台灣醫生招手,所以有人擔心不辦國際醫療會使醫生醫院出走。其實不止醫界,最近工研院、學界被重金挖至對岸者不勝例舉。有人純憑主觀想像而推論大多數台灣醫護人員不會離鄉背井到陌生環境討生活,甚或依此想像而認為台灣尚不急於布局,這是錯誤而危險的思惟。台灣若要布局,當然要趁競爭者尚未整備完成之前;現在不布局難道要被掏空之後再做嗎?

四、該不該設醫療專區:全世界把國際醫療辦得有規模的、成功的,絕大多數都有專區的設計,一則是為了區隔國內與國際雙軌,二則是為了促成專區內業者行銷與推廣的誘因。任何與全世界現制大不相同的主張者,也許更該在建言前周延思考可行性,而不是「從左口袋裡掏出一個主張」。台灣自2006起所推的國際醫療就是沒有專區的現況,其結果,就是五年原地踏步,成長緩慢幾近牛步。當事情做了五年還做不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許就該重新思考營運模式有哪裡不對,而不能「再從右口袋裡掏出另一個主張」。產業政策與醫療一樣,都是專業,可不能亂開藥方的!

五、國內醫療問題如何解決?國內醫療體系存有不少問題,包括健保給付項目瑕疵、醫師品德教育、醫師人力不足等。辦理國際醫療不能使這些問題更惡化,但也絕不能期待該案應「同時」解決所有國內複雜的醫事問題。衛生署確實該努力解決前述問題,但不表示不能同步推動國際醫療。

國際醫療其實是衛生署主推的業務,我是督導政委,不該說太多。但為了醫界、公衛界與社會大眾對政府國際醫療政策有完整的訊息,衛生署將來也許會在不同場合多做溝通。 2011/04/13 聯合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sabibo&aid=5074523